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青藏环境变化 科学家:大趋势无法阻挡只能适应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 2006-10-26  点击率: 1008056
  青藏高原的变化将对周边造成怎样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原最终是否会完全退化?退化之后是否会酿成不可抗拒的灾难?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个研究团队中先后产生了陈宜瑜、孙鸿烈、刘东生、施雅风、郑度等20多位知名院士和各个领域的众多科学家。

    但直到现在,依然有众多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相关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青藏高原的变化将对周边造成怎样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原最终是否会完全退化?退化之后是否会酿成不可抗拒的灾难?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针对这一系列大众关心的问题,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青藏高原资深专家郑度院士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中科院建立了青藏高原研究所,这个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郑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组织一批专家(包括地质、地理、气象、土壤、农学等领域)随部队进入西藏,考察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197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孙鸿烈为队长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一直延续到今天。1980年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来了七八十位国外专家,并参加会后西藏境内的考察。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和珠峰科考的两套书,1987年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考以攀登计划和973计划的项目形式进行。

    总的来说,对于青藏高原的前期考察都是开放、流动、联合的,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科研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刘东生把这称为“青藏效应”,认为这个平台的形式容易出高水平的成果。

    到了新世纪,路甬祥院长去德国访问,德国一些科学家表示出对青藏高原研究的兴趣,建议成立青藏高原研究所。现在的研究所就以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生物多样性等其他问题。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建议它维持原先那样开放、流动、联合的方针。

  中国新闻周刊:青藏高原目前的总体变化情况如何?这些变化对高原及其周边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度:总体上说,青藏高原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与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有提前出现升温的迹象。有人称它为敏感区或先兆区。

    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属于海洋型冰川,主要靠降水补给,运动速度快、退化也快一些;而中部和西北部属于大陆型冰川,变化少而慢一些。我们的观察表明,总的来说整个高原边缘地带的冰川退缩快一些,内部则慢一些(但明显也在退缩);小冰川退缩快一些,大冰川退缩则慢一些。

    冻土的融化对湿地有一定影响。而冰川的退缩主要对高原湖泊、长江、黄河等河流源头水的供给、以及干旱区绿洲水源的保障产生影响。在短期内,有时冰川的融化会导致这些地方水源更加充沛,但从长远来看,这却是有后患的,它会导致水源供给的不稳定和总量的减少。

    纳木错是一个典型,羊卓雍湖则是另一个例子。1997年这里建成了一个11.5万千瓦的水电站,利用湖水发电,但很多专家对此表示了担心:湖水由于发电而只出不进,将导致湖面迅速下降。但事实上,从1997年以来,在湖水不断被用于发电的情况下,湖面变化却并不大。去年他们又提出要建设20万千瓦的二期工程,我给他们提出建议就是不要建,决策要十分慎重。因为现在水位没有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变化下,该区降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冰川融水造成的,这可能是短期的,如果再建这么大规模的电站,长久下去湖水供给肯定出现困难,而从下游抽水回灌湖泊的成本是很高的。

    与那曲那边色林错等湖面升高淹没牧区草场类似的还有普莫雍错。与此相似的情况基本只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气温升高,在生态方面的显著变化则是森林带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在林芝地区森林上限已经达到4400米以上,可能还在上升。这在目前看来是好事。

    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的变化和影响还是区域性的,但它潜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包括对下游水源的影响,以及对西北干旱区水源的保障,其前景必须要考虑。

    河流里面的水最初都来自于大气降水,但冰川对于河流水源的补给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冰川凭借它的低温,可以吸引潮湿大气和云层中的水分,形成局地环流。如果冰川退缩,裸露的山体就不具有这个功能。

    按照目前的趋势,青藏高原的变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还很难说。有一些专家曾经根据周围植被分布状况做过模拟,认为植被可能会发生变化。当然,如果像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有70%~80%的冰川发生退缩,则更大的影响当然还是水源问题。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几条大河流,比如雅鲁藏布江,在大拐弯处的供水很多,而该地区最显著的供水主要来自于冰川融水。

    但70%~80%的冰川退缩是否会这么快就发生、是否会一直退缩,目前都很难下定论。全球变暖导致更多水分的蒸发,降水的增多也可能对冰川有补给。而对于低纬度地区,例如乞力马扎罗,冰川几乎已经退化殆尽。这种情况在我们低纬度地区的青藏高原也有可能发生。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可以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吗?

    郑度:从全球变化的情况来看,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严重,而且明显超出了自然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不可逆转还很难说。因为现在的气温上升还导致了云层的增多,而这是可能降低地表温度的。自然的变化受很多因子的共同作用,有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在起主导作用。目前只能从宏观上构建一些模型,来预测未来全球的平均变化。

但全球的平均变化和区域变化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中国就有古气候学家研究发现,中国在大约700~1000年前曾经有过一个大暖期,温度比现在要高(记者:而最近有国外专家发现,目前全球气温接近了近100万年来的最高点)。

    前苏联大气物理学家布迪科就认为,目前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冰期,而目前全球变暖刚好抵消了这种自然变化。如果真是这样那还真是一个好事。当然,因为他是前苏联人,他们的国土大多数处在高纬地带,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当然更可能是有利的,但对于其他更多国家,尤其是一些海洋小国、岛国,却无疑是灾难。并且,这种变化还可能导致一些灾害出现。从总体来说,对于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做好适应它的准备。

    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全球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的确是在升高。青海湖旁边有一个瓦里关山站,监测到的二氧化碳含量现在已经增加到380PPM(原先是270~280PPM),工业革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甲烷的含量也在升高。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郑度:在全球范围内,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影响远没有青藏高原这么大。

    在新疆喀纳斯地区有一句标语:“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地球重修旧好”。对于大的趋势变化,我个人认为,全球的变化我们是没法阻止和改变的,我们不可能跟它抗争,而只能是适应它。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有超前的预估,以便以后及时应对。

    但青藏高原的超载放牧问题比较严重,这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样巨大——植被的破坏对于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影响是直接性的。这方面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前些年,国家拨款让青海那边一些牧民移民、退牧还草,当地百姓的确转移了一部分,但他们走的时候却把自家的牲口交给邻居、亲戚们照顾,这其实相当于他们并没有移民。根据西藏自治区一些官员的说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下一代教育好,让他们出来念书,就不再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了。

    另外,水电和矿藏的开发一定要加强管理,目前建议不要轻易开发。(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对本组报道提供的帮助)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