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暨豚科考队昨抵沪,沿1700公里长江未发现1头白暨豚
上海一带常见江豚只见1头
本报讯 (记者 顾佳)由30多名中外科学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历经26天后,昨天抵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站”上海。记者获悉,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组没有发现一头白暨豚。更令人忧虑的是,连10年前在上海一带经常能见到的江豚,只发现1头。
白暨豚已比大熊猫更濒危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动中,他们还在武汉一带的长江流域发现了13头白暨豚,是一个完整的野生种群,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次一头都找不到了。当然,科考行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并不能说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种群数量,明显比10年前剧减。可以说,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暨豚比国宝大熊猫濒危得多。
水环境变化在“消灭”江豚
王丁告诉记者,他们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寻找白暨豚,然而,他们意外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在上海长江口一带,科学家3天时间只发现了一头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长江口常能见到。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有四,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活化石”须先找到两头
王丁博士表示,这次科考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着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并加强江豚的保护力量,白暨豚可在未来10年内彻底灭绝,而江豚也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白暨豚”。为了找到江豚数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口一带迅速减少的原因,他们已经从长江口一带取水样,将进行专业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鹅洲淡水湖,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白暨豚和江豚保护基地,然而10多年来,由于从未捕获成对的白暨豚,根本无法进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学家们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个物种濒危的命运。真正拯救这些长江濒危物种,还必须要真正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上海《青年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