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2006-12-01)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但从1960年起,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分析,敦煌市工农业用水量增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导致月牙泉周围地下水补充不足,周边环境恶化导致敦煌市地下水位下降是影响月牙泉水位下降的三大主要原因。
月牙泉的成因
关于月牙泉的成因,大致有“古河道残留湖、断层渗泉和风蚀湖”三种解释,地质矿产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调查研究认为,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三大措施:
“节水”:
保护外围区域的长期工程
2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届省、市领导对月牙泉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敦煌市把月牙泉治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重头戏进行落实,并委托各路专家寻求治标又治本的措施,目前已确定了基本思路。
在资金和技术援助没有完全落实的情况下,敦煌市常年采取的拯救措施便是“节水”,以此改变月牙泉周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状况。
多年来,敦煌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日光温室等高产高效的节水节能产业,同时加大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等“三禁”措施。在城市用水方面,敦煌市推广节水用具,启动污水处理回用和水循环利用项目,把河水使用价由每立方0.6元提高到1元。为杜绝农业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敦煌市全面进行渠道改建,目前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4座。2002年,敦煌市启动了封井工作,要求关闭月牙泉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自备机井,此后又要求全市所有自备水井全部关闭。截至目前,敦煌尚有29眼自备井未封闭,市政府今年发文,要求所有自备水源井必须于2007年5月31日前关闭。
“补水”:
治本过渡期的稳定方案
“补水”措施是在实现治本目的之前的应急措施,旨在保持并稳定月牙泉目前的水位,扼制水位下降势头。月牙泉水位下降综合治理工程是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的综合回灌渗水治理措施。
据了解,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是在尽量保持月牙泉自然风景区地形地貌、泉湖区地质结构等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回灌措施等隐蔽工程,工程总投资4009.38万元。与该工程对应的《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省计委已于2002年批准,前期勘察等工作已完成,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未实施。现在,向国家开发银行争取的2000万元贷款已到位,敦煌市已着手实施项目工程招投标,筹集其余资金,工程计划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开工。工程实施之后,月牙泉的地表水回灌量将达25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回灌量达到7000立方米/日。
“引水”:
拯救月牙泉的最后防线
要想彻底恢复月牙泉的盛况,必须实施“引水”措施。记者了解到,“引水”措施是指把发源于青海省野牛背山及夭果吐乌兰山脉的大哈尔腾河的水引入敦煌市党河的“引哈济党”工程,是解决敦煌市“母亲河”党河流域断流、改变敦煌市地下水位下降、解决敦煌水资源短缺、治理区域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可谓“最后一道防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敦煌县政府就提出了“引哈济党”工程初步设想;世纪之交,敦煌生态日渐恶化,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呼声越来越高,“引哈济党”工程1999年初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正式文件上报温家宝总理,要求甘肃做好该项目前期工作。2005年9月,《项目建议书》通过省级评审。目前,省发改委已将《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请求立项。“引哈济党”工程计划总投资11.5543亿元,工期5—8年。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向党河引水1.2亿立方米,这一流量与党河流域半个世纪前的流量相当。项目建成后,敦煌市用于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的水资源将各占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从而根本上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