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
气候变化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6-12-27 点击率: 985848 |
摘 要: 2006年11月开始的粮食涨价不仅引起老百姓和经济学家的紧张,就连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首先澄清,目前的粮价上涨不是由粮食紧缺引起的市场波动,粮油价格只是恢复性上涨,国家粮食储备量在安全范围以内。
|
2006年11月开始的粮食涨价不仅引起老百姓和经济学家的紧张,就连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首先澄清,目前的粮价上涨不是由粮食紧缺引起的市场波动,粮油价格只是恢复性上涨,国家粮食储备量在安全范围以内。
如果说,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只是由市场引起的波动,那么明年以至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就没有粮食安全问题了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告诉记者,“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最为直接,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关系到有着十多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会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带来额外的压力。”
气候变化:小麦水稻玉米均以减产为主
罗勇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表现为温度与降水变化的综合作用,气候变暖和降水量的变化将会对作物生长、产量、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潜力、种植布局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和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有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由于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普遍缩短,将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相应的种植制度也将发生改变,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由当前的13.5%提高到35.9%。
气候变暖后,中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存在三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且具有两面性。”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表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未来气候变率可能会增加,将导致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这将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作物品种及培育、土壤性质、病虫害、二氧化碳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以及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和作物适应能力等因子之间彼此的相互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是负效应。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生长于北纬6°~31°的水稻结实期在温度上升1℃~2℃时产量将下降10%~20%;纬度越高,影响越严重。
其次,粮食生产结构与布局将因气候变化而发生重大调整,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C时,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最后,粮食生产条件改变,粮食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
此外,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可能不得不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科技界缺乏综合定量分析数据和适应性对策
罗勇表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使食物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气象组织以及有关国际农业和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启动了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ECAFS)研究计划。该计划的主题是评估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确定哪些地区的食物安全面临环境变化的重大威胁;探索以增强食物安全为中心的农业对环境变化适应对策,尤其是适宜于特定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的适应性对策;评价农业适应对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分析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在农业适应性管理中的作用和如何有效地实施适应性对策。我国也开展了大量有关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研究,但集中于作物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科技界还不能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综合定量分析数据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和可供选择的适应性对策,同时,社会各界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食物安全威胁的严重性还没有明确认识。”为此,罗勇建议,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物系统的长期安全,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和适应性对策,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的综合研究,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食生产安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