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在哈尔滨举行了2006年度进展总结及学术研讨会,项目专家组成员、各课题负责人及骨干人员共六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人员就各课题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交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于2006年3月启动,包括“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中国陆地样带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和结构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的集成分析”四个课题,由中科院地理所、植物所、林科院和北师大分别承担,共有百余位研究人员参与。
2月2日上午9时,首先由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生态处于振良处长和综合处李人卫处长简要介绍本项目的立项情况,随后于贵瑞研究员、刘世荣研究员、万师强研究员、高琼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工作开展情况、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最后项目主持人于贵瑞研究员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06年项目启动后各课题积极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年度计划,是研究项目的良好开端。目前各课题已完成实验样地选择与布置、主要的实验安排、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以及中国东北样带和东部南北样带的部分野外调查,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2007年各课题将继续进行通量与环境要素的连续观测、控制实验的布置采样与样品分析,全面开展样带的野外调查,并初步建立数据库,进行区域模型的试运行等。
会议期间,二十多名研究骨干从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模型模拟与集成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与交流。经过专家讨论和课题分组讨论,会议形成如下共识:
1. 进一步完善研究项目的数据回交、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建立课题与项目两级数据库,形成良好的课题间数据共享与交流机制。
2. 各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样带野外调查方案,并协商进行联合调查,降低工作成本,提高数据利用效率,联合建立样带层面的综合数据库,实现成果共享。
3. 应注重样带尺度的综合集成分析,充分结合样带台站监测、控制实验与样带调查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在中期评估前希望各课题能在样带层面加强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而不仅仅只是一些零散的研究。
(项目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