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
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在青藏高原建生态环境科学考察站 |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7-03-14 点击率: 970292 |
“全球科学界在南极和北极都建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均积极参加。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其主体在我国境内,建设若干科学考察站已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所需,对此我国科学界理应当仁不让。”这份由各界别的1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提案建议,尽快在青藏高原建科学考察站。 提案的发起人是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王小凤,她从事青藏高原北原的地质力学研究。她说,她所在的研究所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多年,每年都有大量科技工作者工作在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研究是全球性的。“上世纪最后20年,中外地学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经研究一致认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次大陆板块持续北移并挤入亚欧大陆,迫使青藏高原隆升并引起一系列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地质和环境保护已是世界性科学考察课题。”近几年来,地震界已公认,印度板块北部的两个突角,即阿萨姆和克什米尔角(以前称帕米尔角)的动态,控制着我国西部及邻区地震的发生。具体来说,克什米尔角北移,将直接决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经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到俄蒙边境界山的强震活动;阿萨姆角向北移的前方,正是我国强震聚集的“南北地震带”,纵贯滇、川、青、甘、宁。因此,监测这两个角的动态,可直接服务于地震预报。 王小凤告诉记者,阿萨姆角前方正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脉大缺口所在,印度洋充沛的水汽由此进入青藏高原,给高原和三江源补充大量水分;而后又转向东,滋润华南大地。因此,阿萨姆角地壳能量状态变化势必影响该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据新疆水文局资料,发育在帕米尔西侧昆仑山中的叶尔羌河,自1954年有水流量记录,以超历年平均流量20%为限,在51年中计超限4次,均对应本地或邻区7级以上大震,这表明帕米尔的地壳运动也影响周边环境,因此,对这两个角地壳运动动态的监测,也是对大半个中国环境的监测。 委员们建议,在克什米尔角前方即帕米尔高原东侧谷地和阿萨姆角前方西藏察隅——墨脱,各建一个地壳动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性科学考察站,科考站可逐步向世界科学家开放。“这个建议是通过我们几十年工作总结后提出的,一个综合科学考察站不是地质一个部门就能建成。需要全国气候、水文、环境、地理等各方面的力量,希望能够引起国家的重视。”王小凤这样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