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第14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围绕“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的大会主题,并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日益严重的沙漠化和风沙危害问题,中科院沙坡头站李新荣研究员召集了“生物土壤结皮与沙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分会场。共有来自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的90余名生态学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参加了该分会场学术交流。来自不同单位的21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了口头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和尺度探讨了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其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相应以及干旱草地恢复重建。与会者座无虚席,讨论热烈并获得强烈反响。这是沙坡头在全国生态学大学第三次成功召集专题分会场学术研讨。此外,李新荣研究应邀做了“中国风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大会特邀报告。
在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动物的关系方面,陈应武副教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原藓类结皮、藻类结皮、混生结皮和无结皮覆盖区蚂蚁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探讨;刘艳梅副教授对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对线虫群落的影响进行了报道;管平婷对荒漠化恢复过程中土壤线虫的生物指示作用进行了评价;在生物土壤结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赵洋博士报道了生物土壤结皮碳释放对水热因子的响应。张志山研究员和贾晓红副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干旱沙区 50 年演替序列固沙植被群落的土壤呼吸研究”和“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土壤 CO2通量对脉冲式降雨的响应”的报告;有关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回嵘博士报道了UV-B 辐射及光修复对真藓生理特性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周晓兵阐述了模拟氮沉降对生物土壤结皮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在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水分方面,潘颜霞副研究员对干旱荒漠区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研究进行了报道。在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方面,胡春香研究员、卜崇峰和杨雪伟对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演替、胶结机理、培养与干扰以及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报道。关于沙化草地恢复,左小安研究员报道了半干旱沙质草地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王少昆博士报道了有机混合物在退化沙地恢复方面的应用;康建军博士报道了多浆旱生白刺种子快速萌发技术及其应用。
本分会场,来自中国科学院沙坡头站的回嵘博士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吴楠博士获得了青年优秀报告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