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合新闻 |
新时期中国生态农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香山科学会议第195次学术讨论会侧记 |
关键字:生态农业
时间: 2002-12-16 点击率: 165346 |
摘 要: 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主导潮流。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也作为首要问题,提到了各国的议事日程之上。 |
近20余年来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对发达国家常规现代化农业模式(高投入、高产出、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大)的替代性农业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尽管它们各自的概念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一种适应时代变革的迫切愿望和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学者提出了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指导农业研究的思路,并逐渐完善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实践模式。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日益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情况下,中国生态农业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在为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为我们的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生物安全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作物种植制度等发生相应的改变;市场调节功能弱,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等,无不成为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或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香山科学会议于2002年11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了以“新时期中国生态农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第195次学术讨论会。刘建康院士、李文华院士、孙铁珩院士、石山研究员、路明研究员、张象枢教授、王兆骞教授、骆世明教授、沈亨理教授、张壬午研究员等4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环境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农村发展中心,安徽省、四川省雅安市、黑龙江省拜泉县等地的生态农业研究、管理与实践部门的学者与专家,会聚北京香山,围绕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及具体建议。
香山科学会议聘请李文华院士、骆世明教授和程序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本次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道路。
在5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李文华院士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了主题评述报告。李文华院士在系统回顾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和生态农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认为中国生态农业以往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中国生态农业应当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1)从追求产品数量向追求产品质量的转变;(2)从面向国内一个市场向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转变;(3)从以单一的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态等复合功能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应当着重(1)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进一步明确生态农业的规模与层次问题;(3)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结构调整,建立既符合国情与地区特点、又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新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4)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政策激励和监督机制;(5)积极开展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能力建设;(6)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在“‘三农问题’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专题研讨中,我所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做了题为“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的中心议题报告。他认为近20年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成功的。各地探索出的许多生态农业模式,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纯收益有显著的作用。但当前农业出现的许多问题无法用以往的生态农业方法去解决。应当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环境改良的角度去发展,或者说从生态-社会-经济大系统去考虑农业。新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以建设“生态农村”为目标。即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研究对象扩大为农村生产系统而不仅是农业生产系统。对生态农村的效益评价将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影响、农民收入和就业、农村治安状况等。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专题讨论中,我所申元村研究员就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及生态农业分区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但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也在迅速拉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及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和退耕还林(草)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的实施,无疑非常正确,但不应当因此而淡化西部农业地位及农业建设方向。他认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应走生态农业之路,不同生态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通过充分讨论,大家认为:
1.正确认识中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政府重视,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努力,中国生态农业可能是我国最有希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少数科技领域之一。
2.当前生态农业的研究,应当从系统结构入手,重视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与系统分类问题,特别是模式时间与空间变化的驱动力和影响因子。
3.重视生态农业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一定的结构下,营养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水分循环、污染物迁移的基本规律与调控技术,重视传统技术的发掘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4.从终端产品和终端效益入手,重视健康食品的生产和生态农业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制定农业的生态核算体系,建立市场认可的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
5.提倡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态学与经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进步的过程中,发展农业生态学学科。
6.加强生态农业的信息化技术、模拟技术的研究。
7.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生态农业推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和加速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8.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上,应当特别强调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总结和提高;示范与推广,加强针对各级领导与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教育。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唐登银研究员、闵庆文副研究员等也参加了该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闵庆文 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