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孙鸿烈院士聊天:从珠峰科考看青藏高原研究
时间: 2005-03-09  点击率: 1112305
  摘 要: 孙鸿烈简历: 中科院院士。土地资源与土壤地理学家。 河南濮阳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


[主持人]:
    您既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如何总结国家对青藏高原基础研究这方面的叫得与失也好,或者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今后需要哪些方面的加强和改进。

[孙鸿烈]:
    你说我是科学家是可以的,把“优秀”两个字去掉,从我们工作看来,原来对基础研究总的投入太少了,基础研究这块始终形不成太大的力量,这些年,逐渐在加强,这当然是很好的趋势,而且刚才我说了,基础现在比较重视连续性的知识,看准了,基础研究不是潜藏截止就完了,你前提你必须做得好了,前五年做砸了谁支持你,对做得好的继续给他支持,这条都是对基础研究规律的认识,加强了投入,给连续的支持,这点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方面。现在对基础研究,年轻的力量不断的涌现出来,国家在基础研究现在逐渐形成了一支基本上是年轻队伍为主的这样一支团队,这也是很好的一个基础,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

[网友]:
    2004年的全球和平奖授予了非洲的女黑人环境科学家,我国研究青藏高原的科学家当中,您认为有没有可能因此在这方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而打破我们本土科学家一直与诺奖无缘的局面?

[孙鸿烈]:
    可能性当然存在,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这个志气争取得出这个高奖来,现在我们在近期里面恐怕还困难,我觉得困难刚才我说了,我们很大的差距是我们在这方面原创性的很少,我们很好解释了青藏高原怎么形成,但是用人家最基础的板块学说来解释,创造板块学说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你用这个来解释了,解释是很大的贡献,但是诺贝尔奖还是讲究对原创性的贡献,这点我们还有差距。青藏高原这块地方,确实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太多了,我们在某一方面做原创性的突破,我是觉得,青藏高原这方面也许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寄希望于青藏科学家。

[主持人]:
    从您个人经历来说,您如何理解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当中的作用和意义?

[孙鸿烈]:
    你说在人类进步来说,就是你必须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当然是主要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面,在自然中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你只有认识清楚,循着这种规律去发展,这个路才能走对,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发展就谈不上,事半功倍,甚至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教训我觉得是非常之多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以认识自然规律为它的基本任务的基础研究,我觉得对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真正能够认识,善待地球,适应地球,我觉得这点绝对是重要的。

[主持人]:
    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恐怕人和自然更重要。

[孙鸿烈]:
    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基础。你说像58年大跃进,能和谐得了吗,天灾人祸,违背自然规律,硬干,大炼钢铁,弄得水土流失,灾难性的后果就来了,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假如我们基础研究很强,虽然科学家懂得这点,但是基础研究没有给他充分的发挥作用,给他施加社会影响的这么一个机会,假如基础研究能够给了很清晰地说明、海洋所起的作用,把规律说清楚了,而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说,而是深入的把规律揭示清楚,决策者认识到这样,他就不会蛮干,这一点也许中国更值得从我们过去深刻的教训里头能够懂得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问题。

[主持人]:
    由于时间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知名科学家,您对年轻人科研工作有何建议呢?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方面。

[孙鸿烈]:
    现在年轻科学家确实是非常有潜力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在更现代的一些,接收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不像我们那会儿一会儿搞运动了,一会儿怎么样了,他们理论相当扎实,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外语的水平都很强,特别从青藏研究来说,他有过去很好的一些基础,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条件,我觉得恐怕从年轻一代来说,更注意的能够比较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做工作,不要急于求成,这点恐怕现在我觉得是很值得重视的事情。

[主持人]:
    特别是现在说的所谓浮躁。

[孙鸿烈]:
    这点我觉得不应该怪年轻人,跟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我们的政策一切都和SCI联起来,和政策引导有关系,这样的结果就是这样,年轻人,SCI多,怎么才能多?第一、我选一个比较容易突破的事情去做。第二、我最好群体少一点,我一个人做更好,最多两三个人,否则谁排名在前,谁排名在后,这样非常不利于像地球科学,有的学科可以这样做,对于地球学科很影响大家一种团队的精神,很影响大家真正扎扎实实,潜心从收集资料做起,都急于要快,急于少数个人来,当然可以想象SCI最容易出来,这一点恐怕必须是多途径的选择,对理论物理,或者搞纯数学可以用SCI,不同的学科应该不同的标准,假如没有这一条,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我觉得是这样。

[网友]:
    我国对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考察进行的较少,本次的科学考察,是否会对珠峰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进行考察,您认为对山南地区的考察有何必要性?

[孙鸿烈]:
    对南坡的考察当然是有意义的,这次做不到,对珠峰科考上不去,对南坡我们从尼泊尔一些通道出去以后,从那边往上爬才可以,你从南坡必须到尼泊尔低海拔的地方上去,从珠峰顶上过去是万丈深渊过不去,南北坡的对比,你组织一次到尼泊尔的考察很费劲,他包括物资的投入,也包括外交的途径一切事情都很复杂的,我们南坡的资料是利用人家的资料和我们自己做对比,我们没有专门组织考察队到南坡去,南坡都是在国外。
文章分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