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土壤学与国家科学基金结缘20年
关键字:土壤分类,科学基金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6-03-01  点击率: 139115
    2005年底,一封感谢信转交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中写道:

    日前我们“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一处的始终不渝的支持。从1984年开始立项,从面上项目到重点项目,一共取得了3个面上项目、2个重点项目的支持,这样持续不断的支持,也许在我国基金史上也是少见的,显示了你们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基金资助的正确方针,这为我们坚持长达20年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在此我代表所有参加这个项目的200多位土壤学者,对你们的一贯支持和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中国科学院南京
土壤所龚子同研究员写来的这封感谢信,得从20年前第一次基金项目的申请说起。

    20年前结缘

    “动植物个体差异很大,但土壤却很难区分,因为它连续覆盖在地球表面。国际上,开始是地质学家根据母质进行土壤分类,后来地理学家根据自然带区分土壤,都属于定性分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根据土壤本身特性,进行土壤系统分类。但此分类背景以美洲为主,吸收欧洲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水稻土有七千年历史,青藏高原土壤类似又不同于极地,新疆极端干旱土壤是干旱土壤的标本库,同时还有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季风亚热带土壤,这是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四大战略重点。”

    龚子同指出,土壤是陆地最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深入认识土壤特征对了解和解译地球表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面积大、种类繁多,要做好系统分类难度相当大,但创建适合中国实际的土壤分类系统确实“势在必行”。

    龚子同介绍:“1984年,我们所联合十几个单位,开始研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86年基金委成立,我们开始申请基金面上项目。当时对我们不太了解,申请30多万,只给了6万块钱,一个单位才几千块,我们笑称这是'点火费’。”他表示:“开始申请基金碰到困难,但我们没有灰心,而是切实做好工作,让大家认识到项目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金委地学部原地理学科主任郭廷彬已退休七年,他回忆说:“当时(1987年)立项比较困难,国内教学、农业生产普遍运用前苏联的发生学分类法,学术界、教学部门对美国系统分类认知度比较差。我们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李连捷老先生看。他看后很高兴,亲自送来评审意见,认为国家应该资助这个项目。沈阳农业大学唐耀先老师也很支持这个项目。专家的评审意见让我们有了信心。”郭廷彬表示,龚子同带领的队伍也很好,团结了全国一批中青年土壤学者,本人后来更被聘为国际土壤分类组织(WRB)指导委员会成员。

    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负责地理学、土壤学和遥感项目管理的宋长青处长表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的设立,既体现了科学上的前瞻性,也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实用性。鉴于其复杂性、艰巨性,这项研究势必长期积累,而无法在短期取得重要突破。这种背景下,基金委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研究进展,鼓励科学家稳定队伍、加强积累,并充分利用基金制的优势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现年78岁的项目第二完成人雷文进告诉记者,其实科学的土壤分类一直是中国土壤学者的一个目标、一个梦想。从这个角度看,在基金支持下的20年研究,实质上是一次“圆梦之旅”。

    多次“雪中送炭”

    龚子同表示开始绝没想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一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个面上项目、2个重点项目,一共获得200多万元的经费,为项目组走南闯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召开国际研讨会、出版著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收集整理了不少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1995年,我们看到美国出版的《基础土壤科学研究的契机》很好,就商量着翻译出版。基金委特批了两万多元给我们组织力量翻译出版。”龚子同拿出一个薄薄的小本,说当时一出版,大受土壤学者的欢迎。

    无独有偶,1999年项目组出版总结了十几年工作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开始申请了5万元,后来写了130多万字,超出预算三四万元。于是项目组继续向基金委申请。虽然这种情况基金委一般都不理会,但这次破例多拨2万元,解了项目组的燃眉之急。项目组召开的5次国际会议,基金委每次都给予资助。

    时隔14年,龚子同还清楚地记得,申请到第一个重点项目后,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原副主任沈文雄和郭廷彬一起对他们说了“三不”——“这个工作不能停、不能急、不能散”,因为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不容易很快搞出成果,组织起一支队伍更非易事。

    项目组新生力量、从1997年成为第二负责人的张甘霖表示,基金委的管理人员非常关心项目进展,一有机会就主动了解项目进展,和科学家没有距离感。

    南京
土壤所科技处负责基金的工作人员,起着沟通基金委与研究人员的桥梁作用。该处有20年基金管理经验的朱平说,自己有时一天至少要看4次基金委网站,以免遗漏最新资讯。“基金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她表示,基金项目立项书、申请书的提交,项目的批准,以及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的递交,经费的到位,都有很好的规程。同时,自然科学基金虽钱“数额不多,但产出可观”,该所一年120篇SCI论文,80%左右都由基金资助。

    尤其重要的是,基金支持还起到“催化”作用。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孙鸿烈院士等的关心下,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4期,同时,申请到了欧共体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也得到了南京土壤所所长基金的支持,一共获得上千万元经费。

    在各方支持下,项目组实现了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创建了一系列我国特有的诊断层和新的类型,不仅解决了我国土壤分类问题,也被国外土壤学者所借鉴,成为世界土壤分类的又一重要分类标准。龚子同认为,这将极大促进“因土制宜”——即根据科学的土壤分类,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改良、因土保护,极大提高土壤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可有效保护环境。

    凝聚200余位学者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聚集了全国38个大学和科研单位、200多位科学家,他们20年来走遍全国各省、市、区,采集1万个样本,分析项目达12万标本次,将中国的土壤分成14个土纲、38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虽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证书上只记载着几个人的名字,但参与此项研究工作的共有24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研究员或教授,培养的1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很多已成为我国土壤地理学界的中坚。

    龚子同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集中了各方面的优势,是聚集了许多土壤学家的智慧的一项自主创新的成果。是基金委二十年如一日的支撑,使该项目队伍的稳定性、研究的连续性得以保持。目前,前期发起人龚子同等已从中年进入老年,却又有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获奖者之一、目前负责第三个重点基金项目的张甘霖,是龚子同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几乎伴随着项目一起成长,从硕士生到博士生,现已是
土壤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在2002年第17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发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国家自然科学奖主要奖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的重大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科学创见,获奖研究无不在长期稳定支持下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最近一次会面中,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振声院士一看见龚子同就握住他的手说:“你们应该得奖,做出了成绩,不容易!”

    成功确实来之不易,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各主要完成人的共同努力。如龚子同、雷文进、陈志诚、高以信和曹升赓等,都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各协作单位也有许多区域土壤专家。他们带着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项目,现在虽然年事已高,和记者谈起土壤分类考察时个个都很振奋。同时,成功还源自项目主持单位南京
土壤所的不懈支持。目前该所已率先进入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所有采访对象一致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是一个范例,充分说明了把握科学前沿、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是实现我国基础研究突破的关键。获奖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次开始。目前项目组正准备申请人为作用下土壤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研究等方面项目,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相关文章:
欢迎订购、索取土壤分类系列出版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院资环局、生物局来我站指导工作
土壤学与国家科学基金结缘20年
临泽站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资助
哀牢山站两个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沙坡头站获得七项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6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