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于2005年7月3日正式启动,到12月底,共有680人次参加考察,重点考察了25个省的292个县,累计行程13万公里,召开各个层次的座谈会260多次,采样1600多个,调查农户3200多户,搜集资料2100多份,照片5万多张,录像85小时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形势下,我国新一轮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正在东部广大省区深入展开。这项工作由水利部组织,分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区、西南石漠化区、北方农牧交错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南方红壤区等七个考察队以及开发建设活动考察组、水土流失状况与基础数据集成专题组、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影响评价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政策与重大工程建设等专题研究组,分别赴野外调查研究继而进行室内分析整理。到2005年12月底,共有680人次参加考察,重点考察了25个省的292个县,累计行程13万公里,召开各个层次的座谈会260多次,采样1600多个,调查农户3200多户,搜集资料2100多份,照片5万多张,录像85小时。
据水利部2005年12月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达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其中尤以长江、黄河的土壤侵蚀量最多,分别达到9.32亿吨和4.91亿吨。
对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的监测表明以下特点,一是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和珠江流域石漠化地区分布的面积大,后果严重,潜在危害大。二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根据典型区监测,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三是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开工,破坏地貌和地表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公报还显示,2004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6万平方公里,其中采取封育保护10.22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4.44万平方公里,取得了重要进展。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还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需治理的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重点在水力侵蚀地区和水力风力侵蚀的交错地区。水土流失会极大地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生态环境,加剧洪涝和干旱灾害,严重影响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也严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单位劳动力耕种面积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水保工程的成本也跟着上升;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粗放,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水保工作停滞不前等现象;为减轻农民负担,我国从2004年起全面取消了农民固定负担的“两工”,即积累工和义务工。“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水保建设主要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由群众投劳筹资解决,而这种方式的实施难度较大;下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加大,下游地区与上游集水区关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协商越来越频繁,水源地保护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增加水量、改善水质成为对水保工作的新的要求,水保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强化。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水土保持和生态安全建设方略,制订适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措施,建立水土保持的长效机制,使水保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水利部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