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6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率领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朱祯、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王大生、院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原局长刘安国、院遗传发育所所长薛永彪、党委书记陈永强等有关领导,来到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视察,并给禹城站全体科技人员带来了节日的慰问。
李家洋副院长和李振声院士一行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刘纪远、副所长孙俊杰、站长欧阳竹和原副所长唐登银等陪同下,视察了中美合作免耕长期试验场、作物水分养分关系实验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联合观测实验场、养分平衡长期实验场、陆地水面蒸发观测场、气象站、作物生产力形成机制试验观测场等多处田间实验场地,以及实验室、食堂、公寓楼等工作和生活设施。欧阳竹站长在陪同考察团考察过程中,全面介绍了禹城试验站的发展历程和在基础研究、数据积累、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
座谈期间,刘纪远所长简要介绍了地理资源所在三期创新中围绕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积极探讨和部署战略性研究的进展情况。在视察并听取汇报之后,李家洋副院长就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做了指示,他说: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我们不仅仅是解决粮食问题,更要关注优质高效生产问题。禹城试验站在基础研究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方面有很好的积累,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应该发挥禹城试验站的科技优势,调动科学院的力量,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节能、节肥、节水)农业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李振声院士指出:禹城站的工作不仅仅是基础研究做出了很好的成果,他们还联系生产实际,吸引其他所的人员来站做工作。例如,沙漠所研究人员进行的沙地治理研究,湖泊所研究人员进行的洼地治理研究,以及遗传所研究人员进行的小麦、玉米等的育种研究等,禹城站创造了一个体现中国科学院农业综合研究优势的平台。
7日上午,李家洋副院长和李振声院士一行和禹城市领导就科学院和禹城市在下一阶段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合作进行了座谈。在会议上,禹城市领导介绍了禹城市和中国科学院长期合作的情况,以及禹城市的农业发展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以及有关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对禹城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表了意见。
李家洋副院长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国家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方针的形势下,科学院一定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在农业科技上做出重大贡献。在前一时期,中国科学院组织对院农业基地的框架和计划进行了讨论,其中也考虑了在黄淮海平原选择禹城市这样基础比较好的县市作为试验示范基地。科学院提出了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一个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科学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还要做一次动员,应该在机制上引导科学家把基础研究和面向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要有创新,要不断提出新的模式,引导国家农业发展的方向。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研究所和科学家的积极性,还有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禹城试验站的平台作用,这样就可以把历史积累和基础条件结合起来。要认真选择几个项目,提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争取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李振声院士针对禹城农业发展的道路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指出:要从国家的层面看禹城,现在我国面临重大的能源问题,禹城有条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节能型农业,如免耕节能型农业。他进一步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在禹城建设万亩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力争将禹城发展成为环渤海奶业的发展中心,建成5000-10000头优质种牛基地。
禹城市有关领导也就如何落实科学院和禹城市在下一阶段的农业科技合作做了重要讲话。
5月8日,李振声院士与地理资源所和禹城试验站的科研骨干在一起,就禹城试验站如何在三期创新中围绕国家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科技农业园区等问题,继续进行了的深入的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