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并非意味着他们对温室气体减排不闻不问,其实,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在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某些发达国家千方百计抵制《京都议定书》的背后,是其在国内加紧进行节能、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探寻。这些国家对外采取外交保护战术以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对内则在寻找自己的短处并采取积极行动加以弥补,这同样是寻求自己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人类关心的话题时,国际气候谈判夹杂着国际政治博弈摆在世人面前,在“人类命运”这个主题下,各国都在动用自己的智囊,寻求自己的气候应对之路。
“中国也要未雨绸缪,尽早作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准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于贵瑞的思维惯于宏观政策角度,基于此,他所考虑的中国的准备包括加强科研、务实推行国内政策、加强公众宣传、灵活运用国际规则等方面。
于贵瑞最强调的还是国内应加强与气候相关的知识储备,弄清自己的家底。在他看来,《京都议定书》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已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无法回避的“关口”。在未来的谈判过程中,中国应努力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并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扎实作好科学研究,在对基础数据、自身管理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后,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方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局势。
事实上,无论是从科学方法还是从商业运行模式方面,国际上减排温室气体的先进方法都十分值得国内学习。于贵瑞认为,中国可以借鉴清洁发展机制(CMD)的思路,利用国内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异的现状,推行发达地区购买相对落后地区的CO2排放权的政策。应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国内的CO2贸易,这既可以为国际CO2减排贡献力量,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当然,各种方法都应基于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于贵瑞说:“我们不求权宜之计,企业技术改造是关系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关键。”
一些国家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并非意味着它们对温室气体减排不闻不问,其实,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在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督促我们也要积极努力,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练就自己的真本事。无论将来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局面如何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务实推进各方面工作,通过产业调整、能源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工程和陆地增汇技术推广等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于贵瑞说。
于贵瑞向记者提及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位老师的环保情节——这位老人退休后,自己动手做宣传册,将每人每天各种活动排放的CO2量印在宣传册上,义务向公众分发。老人身体力行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在全球CO2减排行动中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事实上,让我国国民都知道何谓全球变暖、何谓气候变化是很有意义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宣传,人们对该问题都有了很好的认识——多坐公交、少开车,多用自然光、少用电灯等,这些都是公众建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具体例子。
于贵瑞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大国,负责任的同时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未来的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过程中,我们能否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全靠自身实力,而如何增强自身实力,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埋头苦干,从现在做起。
(作者:刘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