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规章制度
   网络章程
   网络考核与评估
   数据共享与管理条例
   重要会议纪要
   其他工作报告
   科学委员会工作条例

 重要会议纪要
中国科学院2002年度工作总结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我院正式确立了新时期办院方针,提出了新时期发展战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及其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态势良好。

一、体制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一)科技布局与组织结构调整

完成了现有研究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序列的审批工作。经严格评审,19个研究所、3个文献情报中心、2所学校、2个支撑机构相继进入试点序列。在新进入试点序列的19个研究所中,包括由长春地理研究所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的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整合而成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的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合肥分院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时,申请变更3个机构名称,包括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更名为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更名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微电子中心更名为微电子研究所。

决定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3个研究机构,有关筹建工作有序展开,其中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2个研究机构,连同2001年决定组建的光电研究中心,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截止2002年底,我院直属事业单位112个,其中科研机构84个,学校3个,院机关及分院机关12个,支撑机构7个,新闻出版单位2个,其他单位4个。科研机构数比1998年的119个减少了29.4%。

(二)运行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事代理工作。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进人事代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截止2002年底,京区共有36个事业单位开展了人事代理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科学时报社等单位已实现了全员人事代理。

进一步规范分配制度。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的试行意见》,制定了岗位津贴参考标准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之间的比例,明确要求各单位对绩效奖励进行总量控制。

按照“质重于量、分类评价、公开公正、科学严肃”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院评价体系。建立了以重大创新贡献为根本、以分类评价为特色、以综合指标测评为基础的创新试点研究所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了植物园系统、文献情报系统、支撑机构等评价体系。

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根据“以人为本、分类激励”的原则,对我院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院决定设立“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个人和集体。院不再设立科技成果奖,同时加强国家科技奖推荐工作,鼓励院属各单位积极申报地方科技奖。

完成了院机关各部门设岗和聘任工作,改革了分配制度,院机关下属转制单位均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基本完成分院机关改革与岗位聘任工作,分院职能定位更为明确,内设机构和人员更为精干。

院机关进行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取消部分审批事项,将部分审批事项下放至院属单位或转移至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有关部门。

二、学部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了学部定位和工作重点

院党组批准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部工作的总体设想》,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部工作的领导,院党组定期听取学部工作的汇报等重要决定,明确了学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学部据此制订了《中国科学院学部2002 ~ 2005年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学部的定位、职责和任务,成为新时期学部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积极稳妥推进院士增选办法改革

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强院士队伍制度化建设的报告》并上报中央和国务院。报告在优化院士队伍年龄结构、保持院士群体学术活力,促进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设想与建议。

学部主席团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对院士增选工作做了重大改革,规定被推荐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连续3次均为有效候选人而未能当选者,停止1次候选人资格;从2003年起,5个学部院士增选的第一轮评审全部实行通信评审。这是学部历史上对院士增选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成功召开了第十一次院士大会

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京成功召开。江泽民总书记、朱?F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并分别做了报告。大会总结了学部两年来的工作,提出了新时期学部工作发展的整体要求,顺利完成了5个学部常委会的换届选举和第5批外籍院士选举工作。大会还组织了“科学与中国”为主题、面向社会开放的学术活动,50多位院士做了10多场学术报告和科普报告。

(四)加强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的咨询评议工作

除继续做好西部发展战略重大咨询课题外,新设立了“国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科学教育改革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3项重大咨询课题。

2002年,共完成咨询报告14份,其中6份提交中央和国务院;编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8份,报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完成了若干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和重要咨询工作。

(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联合社会和人文学家,组织开展了以强化科学家社会责任为重点的系列研究,包括“生命科学伦理与道德问题”、“生态与环境道德问题”、“网络安全与道德问题”和“当代中国科学伦理与道德建设问题”等,召开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研讨会,对推动我国科学道德建设、净化科研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组织“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

发起并组织了由我院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共同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以科技发展历史回顾、科技前沿热点探讨、科学伦理道德建设、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和重点高等院校举行报告。已举办的3场报告效果很好,反响强烈。

三、人才培养与创新队伍建设

(一)领导班子建设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完成了53个单位领导班子的换届、整合和届中考核工作,一批德才兼备、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所级领导岗位。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全院累计有225人次所级领导干部参加了院组织的各类培训,占全院所级领导干部的48.5%。

(二)人才引进工作

调整现有人才引进政策,规范引进人才管理工作。改革了“百人计划”引进方式,按照“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的原则,将人才引进的决策权交给研究所,鼓励研究所在建立人才公平竞争平台的基础上,自主引进人才。制定了《百人计划管理实施细则》,在岗位设置、过程管理和终期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通过考核,1998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中,有70位结束工作通过终期答辩,其中被评为优秀的15人,占21.43%。

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试行办法》,新启动了分子免疫团队、复杂系统团队、生态系统安全团队、界面材料团队、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团队等5个创新团队建设,共引进“海外知名学者”26人。

2002年,全院通过“国外杰出人才”、“海外知名学者”和“百人计划”共引进优秀科技人才131名。

(三)岗位聘任情况

我院84个研究机构中,共设创新岗位17610个,已聘任12923人,其中科研岗位已聘任10705人。在已聘人员中,45岁以下占76%,56岁以上占8.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1.6%。

(四)研究生培养

进一步理顺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院运用政策法规、信息服务和必要检查指导进行宏观归口管理,研究生院在培养目标、教育计划、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示范和指导,研究所负责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招生规模再创新高。2002年,全国97篇优秀博士论文,我院有20篇入选,占20.6%;在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进行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院物理研究所在物理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名列第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也名列前茅。2002年,全院共录取研究生93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43人,全院在学研究生规模已达22497人。

(五)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

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论证和国家计委等部门的评估。基础数学等19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八位,单分子化学与物理、量子通信、火灾科学等学科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年发表科技论文数继续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分别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和第6位,国际论文被引证排名第4位。本科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招生和培养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六)留学派出工作

较大幅度调整了留学计划,给予研究所更多的选派自主权,留学基金项目和短期项目派出计划的74%由研究所掌握;鼓励研究所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单位公派方式派出留学人员,2002年全院共有34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出国奖学金;增大科技骨干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比例。

(七)继续教育工作

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了MPA进修班,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举办了EMBA班,72名学员结业,其中包括45位所局级领导。院、所两级举办了多期各类管理干部培训班,其中包括5期境外培训班。资助了70多名管理骨干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

四、创新成果与贡献

(一)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数、理、化、天文等基础研究领域。成功制备几近完美的全同纳米团簇周期点阵,揭示周期点阵稳定性的形成原因,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粲物理数据样本,比此前国际上同类实验高一个数量级,R值测量精度比此前国际平均值提高了2至3倍,被国际高能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重要研究成果之一。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放电时间长度达到1000倍能量约束时间,温度达到1000万度以上,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世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前列。在分子纳米结构与分子纳米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方面,首次实现了在水溶液中将手性分子组装在固体表面,并对其绝对构型进行了观察,成功制备了超越天然材料性能的超疏水、疏油表面。核心数学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突破性进展,如攻克了已有百年历史的Prandtl系统整体解存在性公开问题,证明了著名的Lusztig猜想,解决了一维情形下非线性Schodinger方程半经典极限问题等。此外,在DNA单分子弹性力学研究及其在P53蛋白抑制肿瘤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研究、宇宙学模型和星系形成的高精度数值模拟、常数曲率空间研究、空间站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科学创新成果。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全面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数据库和高精度精细图。完成了水稻(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被Science评为“2002年十大科学突破”,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发现了视觉皮层新的功能筑构系统,对了解脑处理复杂图像信息的神经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浓度梯度法应用于哺乳类动物大鼠小脑颗粒细胞的轴突生长导向研究中,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也可以介导轴突生长的导向,阐明了相应的信号转导机理。此外,在全球植物保护战略中国本土植物物种保护重要性研究、神经信号传导新机制的发现、儿童白内障致病基因克隆、与组氨酰胺受体H1相关的自身免疫病位点的鉴定、宿主抗逆转录病毒的蛋白因子克隆、狗的起源研究、群体体细胞克隆牛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

高技术研究发展领域。研制成功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小型化10TW级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研究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风云一号”D星扫描辐射计于2002年5月随FY-1D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是当今世界上极轨气象卫星中综合探测能力最强的光电成像遥感仪器。金属表面纳米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可行的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工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手写汉字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增值税发票认证系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取得很好的阶段性成果,组装了75kW客车和40kW小轿车燃料电池发动机。铬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万吨级大规模产业化示范工程在河南建成,解决许多重大问题,被认为是一次行业技术革命。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通了千吨级中试流程,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煤合成油的核心技术。在党的十六大选举中,研制的计算机选举系统完全达到了中央提出的“准确、迅速和万无一失”的要求。此外,在普适克隆的量子光学实现、二氧化碳共聚物千吨级生产线建设、稀土配合物、烷基锌催化剂吨级生产等方面也取得若干重要的创新成果。

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开发研制了“油储地球物理资料并行处理系统”,在大庆油田印证了609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比合同目标超出500亿立方米。青藏铁路冻土研究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和参数已纳入青藏铁路有关技术标准,用于指导设计和施工,受到铁道部的肯定。辽西热河脊椎动物群研究和硬骨鱼类早期演化与四足动物起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发展和完善了絮凝理论,建立了相关的方法学体系,在新型高效絮凝剂工业生产技术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气候预测取得重大进展,首次给出了我国夏季气候可预测性的地域差别和分布型,对我国短期气候灾害的业务预报有重要的价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可业务使用的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建立了IAP/CAS第二代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此外,在黄土高原研究、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研究、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的预测研究、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基础研究、全球范围的农作物长势动态监测和全国范围8个主要品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估算和总产量预测、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创新成果,并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固原试区上黄模式取得显著示范效应。

(二)科技产出质量和数量稳中有升

在2002年国家科技奖励中,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项目获得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了自1998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长期空缺的局面;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11项,自然科学奖获奖总数占全国50%;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科研机构中,被SCI收录论文数和国际被引用论文数居前20位的研究单位均为我院研究机构。

全院全年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2523件,其中发明专利2002件,占近80%;专利授权1006件,其中发明专利583件,约占58%;申请国外专利57件,专利授权5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52%和9.35%。

(三)高技术产业化稳步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规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相对分离的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截止2002年10月31日,已批复改制的所办企业共计384家,其中完成改制的企业357家,占93%。“科大创新”已在沪市挂牌上市,使我院上市公司总数增至8家。

预计2002年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将达到474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总额近32亿,同比增长39%;上交国家和地方税收总额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所有者权益143亿元,同比增长22%。12家转制单位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营业收入达到5.75亿元,同比增长4.29%,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增长24.28%,所有者权益5.83亿元。

五、重大项目的承担与部署

(一)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

2002年,国家“973”计划立项26项,我院作为依托部门的项目有12项,占立项总数的46%。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立项52项,我院有14项,占27%。全院共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97亿元,占全国20%,其中“重点基金”1.05亿元,占全国33% ,“面上基金”1.92亿元,占全国17%。在当年新批准的全国20个基金委 “创新研究群体”中,我院有11个,占55%;在新批准的16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中,我院有63位,占39.4%。据不完全统计,全院累计获得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项目经费约8.57亿,占全国的14.1%。我院共组织申报18项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其中11个项目已批准立项。在已批准的奥运科技项目中,我院主持的有8项,获得国拨经费1000万元,占总经费的25%。

(二)部署院创新项目

继续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新部署了“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等13项重大创新项目,总数达到20项;新部署重要方向项目182项,其中交叉方向项目11项。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建设

(一)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改造

完成15份“十五”期间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申报工作。共申请子项目324项,建筑面积242.7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159万平方米,改造面积83.7万平方米;申报项目总投资84.4亿元,其中创新基建专项投资37.3亿元,自筹资金42.7亿元。截止2002年12月20日,国家计委已批复我院北京北郊科学园、沈阳分院、南京分院、武汉分院、合肥科教基地、广州分院、成都分院、兰州分院、西安分院和新疆分院共10个科研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请款到位10亿元创新基建专项经费,已下拨各建设单位。

2002年,完成129项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批复105份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全年104项建设项目开工,总面积86.77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49.18万平方米,改造面积37.59万平方米;123项建设项目竣工,竣工面积102.6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83.02万平方米,改造面积19.67万平方米。

(二)大科学工程建设

2002年,国家计委共下达大科学工程专项投资计划7800万元,其中HIRFL-CSR 3500万元,LAMOST 3000万元、HT-7U 1300万元。至此,5个大科学工程已到位投资78250万元,占总投资规模的87.8%。

(三)科技平台建设

积极实施“十五”装备计划。到2002年底,院“十五”装备建设专项资金的实际拨付为50%,其中:择优计划54%,共建公用计划28%,创新研制计划59%;制定了《院科研装备建设计划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院科研装备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启动了信息化工程建设、植物园网络建设、野外台站建设、文献情报系统等4个科技基础设施专项。积极推进科学考察船、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前期工作。

(四)重点实验室建设

完成了现代古生物和地层学、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验收工作。全院共13个信息学科实验室参加了国家评估,4个室(其中一个与教育部联合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占全国优秀实验室的67%,全院参评实验室优良率达92%。完成了11个新建院重点实验室的论证工作。

(五)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明确了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推进科研环境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建设“e-Science”;全面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ARP(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最终建设数字化的中国科学院。目前,首批启动的院“十五”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学数据库建设项目”,截止2002年10月底建库单位已达31个,已建设专业数据库270个,存储总数据量达3.2TB。“中国科普博览”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普网站,目前已完成37个中文博物馆和4个英文博物馆的建设。“远程教育系统”已于2002年9月3日正式开通。“中国科学院主页”改版后,面目一新,受到院内外好评。院公文管理系统等电子政务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已在院机关试运行。“院网升级改造”、“院资源规划系统(ARP)”、“高技术产业化信息系统”、“超级计算中心”、“视频会议系统”等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之中。

七、院地合作和国际交流

(一)加强院地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九五”以来我院与省、市、企业实施的5300余个合作项目,2001年为地方区域经济产生销售收入161.12亿元,利税35.17亿元,创造社会效益105.26亿元,研究所横向课题收入(地方政府、企业委托合同)7.41亿元。

至2002年底,院属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各类研发中心36个、工程中心40个、科技产业园16个、产业化示范基地20个。“中国科学院杭州科技园”、“中国科学院金华科技园”正在试点。我院与湖北省和广东省共建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工作正扎实推进。

以多种形式组织院士在10余个城市与当地政府举办了20余场咨询座谈会、对接洽谈会和科普报告会,受到地方欢迎,为加强院地合作和交流,促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继续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全年我院共派遣科技副职117名,在任科技副职达到236人,层次结构大大优化。

(二)与国际和港台地区的合作

2002年,我院对外交流逾万人次,其中派出近9000人次,来访3000余人次。与巴西科学院、美国农业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英国电子工程与物理研究理事会、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保加利亚科学院等新签院级合作协议13个。

成功组织了国际数学家大会,江泽民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4000余名数学家参加了会议,在国际数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积极筹备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TWAS)、2003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世界科学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功申请到2006年在北京举办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第36届大会的主办权。

我院有近500人次赴台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台湾地区有关学术机构共同组织召开了17个学术研讨会;首次在香港举办了两地院士论坛,在深圳举办了内地与香港高科技研讨会。

八、科普活动

加强战略研究,完成了《2002年科学发展报告》、《200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02年高技术发展报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院73个科普教育基地和研究所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科技周的科普活动,承办了“科技创造未来”主题展览。与中国科协联合组织“科普报告西北行”活动,组织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赴四川等10个省、区作科普报告近300场,听众达23万人次,李岚清同志听取了演讲团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中宣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科技下乡西部行”活动,我院院士和专家组成“科技宣讲团”,深入四川、重庆和内蒙古的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科普讲座、科技示范和现场技术指导等活动。此外,还组织举办了大型禁毒科普宣传、 “科学之路”科普夏令营等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许多研究所在暑假期间面向社会开放。

2002年,我院有13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科普基地,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集体。与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命名了我院31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普活动示范基地。

九、党的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

(一)党的建设

抓住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等契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院党组在每个阶段都及时部署、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用十六大精神武装全院党员、干部的思想,推动知识创新工程的进行。在抓好院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同时,下大力气在“结合”上做文章,努力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全院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学习班、歌咏比赛等,在本单位职工中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院和许多研究所还结合十六大精神,认真开展发展战略研究。

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不断改进,培训人数大幅度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党员发展工作又有新的进展。

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院党组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级党组织把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创新文化建设

按院党组对创新文化建设提出“往深里去,往高里提”和“五个树立”的要求,我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正在向深入发展,并已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12个单位,在园区文化、制度建设、服务文化、教育文化、科研道德、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制定了《科技工作者科学行为准则》(试行)。下大力气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案例”,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借鉴。加强了对创新文化建设的培训和交流。

(三)廉政建设

加大了党风廉政和警示教育的力度。开展了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和部分在建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及财务等的专项检查。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监督规定(试行)》、《中国科学院公司(企业)监督规定(试行)》,为全院做好监督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全面推进所务公开,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行所务公开制度的指导意见》。加大了对群众举报问题的核查力度。

院党组十分重视做好离退休干部和职工工作。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离退休干部和职工,通过举办报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继续办好老年大学,推动了全院老年教育工作的进行。

(中国科学院网站)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