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学知识 |
恪守绿色忠诚 |
1982年,地处安徽省金寨县的马宗岭林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当时场里学历最深、职称最高的职工被选派到新建的千坪保护站,守护核心区2万多亩山场内的动植物资源。20年过去了,他们在远离人烟的寂寞中积极地工作着,不断取得保护和科研成果。3个人支撑的深山小站,能够20年如一日默默地保护核心区,并且实施有效保护,靠的是什么──
张光照 文/摄
情系保护站 ── 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南京林大的任贻家,是千坪保护站的创始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大家亲切地称他任工。在保护站工作的20个年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保护区的每一片土地。无论是在清查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还是在保护区作样方调查,或是在采集、制作植物标本,他总能竭尽所学身先士卒,每天都能以饱满的激情对待每一件工作。
2000年暑假,安徽科技大学组团来保护区考察、调研,任贻家热情地担当起了考察团的向导。连续为考察团一行几十人带队引路,师生纷纷反映,他们不仅从任贻家的身上看到了林区职工的质朴,而且还感受到了林业工程技术干部们所具有的敬业精神。任贻家却说:“人家来到保护站,是把保护站当作一户人家,看得起我们保护区,我们理应热情周到一些,是林区人树形象的一种机会,我之所以要始终陪同他们上山,说句良心话,我是怕那么多人上山乱窜,会引发火灾或是破坏了珍稀资源,这都是保护站的职责。”
为了规范管理和对保护区内珍稀物种实施积极保护,任贻家带领全站3位同志从1998年到2000年,在保护区内作了28个国家级保护树种的样地调查,并且还绘制出详细的分类图表和6000多字的文字说明。
保护区持续20年未发生一起大小火警,这也是由于他从未放松过林区防火这根弦。为了防火,他曾接连靠吃方便面在千坪独自过了几个春节。年近60岁的任工至今身体强健硬朗。他常对人说,那是他常年爬山和喝山泉水的结果。的确,任工几乎天天上山,他脚上的解放鞋每年都要穿破好几双;保护区山高路远,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喝山泉水,已成了包括站里其他同志在内的一种餐饮方式。
作为保护站的当家人,任贻家除做好日常工作外,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开拓开展工作。为为使千坪村的群众摆脱极度的贫困,他带领全站同志帮助千坪村引种西洋参,有效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地资源,终于使西洋参种植发展成千坪村的一个致富项目。这样不仅解决了当百姓的脱贫问题,更促进了他们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保护站工作的20年中,任贻家还撰写了大量学术性很高的论文,受到过国家林业局等主管部门的多次褒奖;他为保护区建设付出了艰辛,作出了贡献,也给自己赢得了一连串的荣誉。最近他被调回场部任高级技术顾问,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可他仍然隔三差五地生育千坪跑。用他的话说,就是割舍不了对保护站的那份情。
绿色的呼唤 ── “深山里飞出金凤凰”,是当初林场职工们用来比喻宋永顺的。
宋永顺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在金寨一所乡镇中学作教师。当他得知马宗岭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消息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保护区。
宋永顺听从了绿色的召唤,选择了千坪保护站这个最前沿的岗位;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原生资源也为宋永顺提供了从事科研的条件和施展抱负的天地。
辛勤的汗水曾滴洒了保护区的每一片山场,因此他对保护区内每一种动、植物的活动及分布情况都了如指掌。
他曾和任贻家等同志连续数月深入保护区调查资源分布,在取得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马宗岭保护区保护方案》,撰写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马宗岭自然保护区社会林业工程调查报告》。尤其是他们的那份调查报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提供了具体翔实的科学依据。
为了加强保护区的社会宣传和让人们能对保护区珍稀植物有直观的了解,在宋永顺的建议和辛苦努力下,几年后,场部的附近山场建起了一片占地5亩的植物园。
走访群众,和村民交朋友。这是宋永顺从事资源保护工作很奏效的一招。他善于和当地村民交心,通过这种人心换人心的坦诚相见,群众能对他说实话;他也能以这种方式及时了解村民中有谁做了什么或准备做些什么不利于保护区的事,并且还能以这种方式来转化、教育群众,因势利导,帮助群众提高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
1998年,中科院王战院士和柯病凡院士来千坪考察,看到保护区的生态状况后感慨万千。王院士评价:“马宗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资源,在全省、全国,特别是在华东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大面积原始次生林保存完好,物种繁多,林相整齐,不仅说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吃苦耐劳,同时也说明你们保护措施得力,工作责任心很强。经验可在全省推广。”
1995年,中科院的刘清华、宋朝枢两位院士到马宗岭考察后也评价说:“马宗岭自然保护区的这片原始次生林,是华东地区的骄傲,保护好这片森林,对梅、响两大水库的保护和史、淠两大水系的维持都是至关重要的。马宗岭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物种,堪称华东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它是高等院校学生实习的良好教材,将可发展为我国林业科研基地,应当申报国家级保护区。”
林业科技前辈和专家们的话不仅对宋永顺有激励,同时更有启发。
宋永顺清醒地意识到,他的保护站工作应当再迈新台阶。他认识到马宗岭由原省级保护跨越到国家级保护的申报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的一种历史责任。他为此积极收集数据资料、编写申报材料,陪同专家论证……
保护站生活条件是超乎寻常的艰苦,工作环境是难以想像的恶劣,保护任务是非同一般的繁重,工资报酬是出人意料的低下,而这一切都没能影响宋永顺对绿色初衷的追求。
宋永顺的兄、嫂都在公安部担任要职,他还有一个在广州军区当老首长的叔父,加之他自身所具有的名牌学府学历,如果他想的只是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他完全可以利用他的那些令人羡慕的关系和条件。但他没有利用这些条件,一心扑在保护站的工作中。这缘于他对绿色的执著追求,自然保护对于他,已经由一种责任升华为自觉行动。
宋永顺的同学中,有留在上海的、有从政的、有出国的,惟有他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他的那些同学曾不止一次地找过他、劝过他,有的甚至已经为他介绍好了工作,可他就偏偏爱上了马宗岭,无法割舍他的保护站情结。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他说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他要竭尽所学报效祖国,他的人生道路只能选择森林生态的自然保护,在马宗岭更能发挥他的专长。他还说:“我只有保护自然生态和创造条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义务,而没有丝毫贪图享乐的权力。”
现在保护站的担子压在了老宋的肩上。他准备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积极地奉献给华东这一片宝贵的绿色。
希 望 ── 如今,千坪保护站除了小储,又来了小舒和小赵,他们都正处在当初老任和老宋建站时的那种年华。他们正在沿着前辈们开辟的路线,学习前辈的精神,踌躇满志地担当起绿色使者的神圣使命。
千坪保护站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艰辛,有着无怨无悔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中国林业人崇高的缩影。
保护绿色,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保护区建设,需要这样的小站。 (中国绿色时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