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关键字:生态   时间: 2007-03-14  点击率: 1414992

 
5、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到上世纪末,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km2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km2,占调查区面积的14.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4.0万km2,中度石漠化面积为3.9万km2,重度石漠化面积为2.6万km2。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总面积为8.8万km2,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面积为3.3万km2,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km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石漠化面积为2.7万km2。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年均增长1650km2,年增长率为2%。石漠化涉及429个县,总人口达1.29亿,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此处,人多地少缺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400多,人均耕地不足0.03hm2。贵州省石漠化、半石漠化面积大约以25 年翻一番的速度扩展,1975~1998年平均每年扩大0.18万km2,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km2。
 
由于山势陡峭、土层瘠薄、成土速度慢、暴雨多,冲刷力强,不合理的开采造成土壤流失,土层减薄,岩石裸露,山川俱毁。由于碳酸盐裸露,溶洞等岩溶管道发育,降水易渗入地下,地下水开采困难,在多雨季节因排水不畅易造成内涝。植被很难生长,生态环境极端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居民被迫外迁。
 
6、水旱灾害
 
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水旱灾害面积不断扩大,灾害损失不断加重,20世纪90年代旱灾的发生频率比80年代增长了7.5%,洪灾发生频率比80年代增长了49%,河流、湖泊、湿地、盲目开垦、陡坡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滩涂围垦,是导致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1998年内蒙古科右旗洪灾损失达27亿元。
 
干旱使土壤出现裂缝,农作物减产,植被覆盖度降低,造成沙化面积扩展,人畜饮水困难,社会动荡,影响城乡经济可待续发展。洪灾造成房倒屋塌,人员伤亡,土壤结构破坏,抗冲、抗蚀性能减弱,引起洪水水位上升,导致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的增长。2006年,定西市境内先后发生了干旱灾害,持续的大旱,使农业生产遭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失,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了新的困难。2005年入冬后,甘肃定西市局部地方由于降水偏少,造成春播底墒不足的问题。春播以后,局部地方更是干旱少雨,到今年5月份除岷县外,各县区有61个乡镇的农作物遭受了旱灾。进入6月下旬以来,全市大范围高温大旱,各县区农作物普遍遭受旱灾。安定区白碌、鲁家沟、石峡湾等乡镇,平均干土层15厘米,最厚的干土层达20厘米。有些村从1月份到现在,无一次有效降雨,出现了25年不遇的干旱。小麦、豌豆、扁豆、胡麻等夏收作物普遍受灾,马铃薯由于高温干旱,大部分出苗不齐,平均出苗约70%。据统计,至7月上旬,全市有86个乡镇108.89万人、213.23万亩农作物遭受旱灾,其中绝收面积14.18万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
 
7、生物多样性降低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通常谈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时也就包含了各自的遗传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各种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都拥有异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物种内的多样性是物种以_上各水平多样性的重要来源,遗传变异、生活史特点、种群动态及其遗传结构等决定或影响着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滥采、滥挖、滥捕及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部分野生物种濒临灭绝。甘肃省20世纪80年代有保护植物30余种,而目前仅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种类就达186种,濒危裸子植物种类达17种。云南省滇池水生动物已由原来的42种降至目前的22种。
 
由于对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受到破坏,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生物物种的丧失对生态安全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8 、水资源分布不均
 
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是15000亿m3,占全国总水量的53.33%,但西部最根本的矛盾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西南水多地少,山大沟深,开采困难,地表漏水严重。干旱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灾种之一,洪灾在西南地区年年发生。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全地区年降水量235mm,而蒸发量却高达1000~2 600mm,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西北地区各大中城市均存在缺水的局面,1995年西安市缺水,学生放假、工厂停工,只能用消防车限量供水,因争水多处发生械斗事件,经济损失达5亿元。随着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西部酸雨频频出现,大量排放污水,引发水质恶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
 
水资源不足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甚至生命。内蒙古因缺水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不少困难,锡林郭勒盟以西的几个盟因缺水而导致“白灾”、“黑灾”、旱灾和风灾,耕地不能耕种,农田不能灌溉,当地农牧民饮水极为困难,造成不少生态难民。近几年西北温度升高,冰川融水加快,亏损严重,冰川储量以每20年减少1/5的速度衰减,气温升高又使蒸发量加大,再加降雨量的减少,使西北的地表水资源逐渐减少,对黄河威胁,并且造成断流,全年断流由1972年的3次发展到1997年的13次,断流长度由1972年的310公里发展到1997年的704公里,断流时间由193天发展到1997年的226天。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新版的“数字水体”上网
专家讨论修订CERN水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课题启动
“碳收支”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
院士应邀到江西,畅谈生态可持续
国际生态学会议
“中国陆地/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年度进展报告会通知
会议简讯
热烈祝贺海南、哀牢山及拉萨试验站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项目2002年度工作会议简报
相关文章分页:  共 69 页 689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