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CERN综合评估
长篇采访报道:触目惊心 3.6亿人难寻干净水!
关键字:水   来源: 周末报   时间: 2005-04-07  点击率: 1205369
环境买单——长江三角洲地面正在下沉

长三角部分地区地面正在下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日,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郭坤一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如上表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佘之祥则表示,水污染是造成地面下沉的又一个杀手。只有保护好水环境,长三角的地质灾害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有关专家表示,必须对地下水进行有度地开采。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造成这一灾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地下水的过度盲目开采。“苏锡常出现地面沉降并不是最近的情况,以前就有过类似的灾害。但这次调查显示,情况十分让人担心。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地面就会下沉,但这并不等于说今天停止了地下水的开采,明天地面就不会下沉。”郭坤一表示,这种灾害是长期造成的,影响也是长远的,而水污染则加剧了这一灾害。“现在长三角地区应该好好反思地面为什么下沉?为什么过度开采而不注重保护地下水?为什么江南水乡会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郭坤一告诉记者,地下水的开采要有个度。就整个长三角来看,现在苏浙沪地区要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落实到实处。长三角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割裂的三个地方。“最重要的措施还是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如果只注重开发而不去保护就是浪费,即使经济发展了,到头来也会得不偿失。在国外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他认为,现在过多的地下水被用在了工业上,而用在饮用水方面却很少,这一矛盾必须得到解决。

“造成长三角地区地面下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区,在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出现地面下沉,但这种下沉不是普遍的现象。”佘之祥说,“目前,由于城市要开采地下水,乡镇企业也在开采,水利建设不当,湖泊河流受到污染等原因,才会出现这么多关于水方面的问题。地表水被污染了,人们只好去寻求地下水,而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又导致地面下沉等一系列灾害。”

佘之祥认为,农村将变成重灾区,农村的水污染是面源污染,与城市的点污染相比,情况更严重,也更难治理。农村乡镇企业大量用水以及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已非常突出。农村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用化学肥料和大量农药培育庄稼等将进一步加剧地表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环境,让整体环境不协调。

“过度开采是浪费,污染也是浪费。目前政府执行用水政策出现失误或者不力,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缺乏。”佘之祥表示,国外地下水用在生活方面相对多一点,而我国却恰恰相反,工业过多使用地下水,却将地表水经过净化而供人们饮用。

佘之祥指出,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就要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统一行动,而不是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但这种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长三角在水方面的问题还将持续。现在应该呼吁民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减少或避免水污染。这也将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地下水枯竭而造成的地面下沉。

水污染为啥屡治屡污?

“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趋势是越来越坏,而不是越来越好。前景很不乐观。”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叹息道。

在谈到造成严重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时,曲格平说:“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工业污染,这是很严重的。将来即使所有工业都合理布局,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处理过的污水也是超五类的。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完全达到处理后排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污染,将使得中国水污染恶化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尽管专家们对水污染的问题整天奔走呼号,对水污染的原因也颇有见解,可为什么水污染状况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呢?

GDP高增长背后的污染成分

2005年以来,所有省份都提交了各自的2004年经济形势报告。报告表明,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前四名的省份都超过了1万亿元。然而不少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004年,广东省的GDP为1.604万亿元,名列榜首,年增长率为14.2%。该省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达到13628元和4366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10.1%和7.7%。但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在2004年11月公布的《2003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中承认,“与去年相比,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略有下降;城市酸雨污染仍较严重。”据陈光荣说,2003年,广东省废水的排放总量增长了11.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却分别增加了10.2%、10.6%和30.6%;作为度量废水中有害物质指标的COD(化学耗氧量),在工业废水中的排放量为21.11吨,比上一年略有增加。

山东省的GDP为1.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人均收人2000美元。76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使该省成为第二大经济强省,然而要论二氧化碳排放量,山东省位居第一。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在《2003年度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中表示,2003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83.6万吨,比上年增加14.6万吨,增长8.6%。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54.0万吨,占排放总量的83.9%,比上年增加14.6万吨,增长10.5%;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9.6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6.1%,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省排污总量都在前列。

浙江省的情况大同小异。浙江省GDP增长了14.3%,达到1.124万亿元。但是浙江也是一个污染大省。《2003年度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与2002年相比,(浙江省)总体水质略差。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水库营养化程度较轻,全省酸雨污染仍较严重,酸雨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公报还显示,2003年浙江省的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6.81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29.1%、3.0倍和1.3倍。这表明浙江省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28.8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38.37万吨工业废水和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世界银行另提出了一个宏观指标——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GDP,即绿色GDP。绿色GDP和标准GDP之比就可以表明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绿色GDP核算体系正在国家统计局与环保总局的联合攻关之中。”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出台后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与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挂钩。

文章分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新版的“数字水体”上网
专家讨论修订CERN水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十五”、“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在我站正式启动
栾城实验站计算机控制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改造完成
联合国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呼吁重视淡水短缺问题
我国第一台水样品预处理仪器研制成功
973“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有关土壤水分测量仪器-中子仪的维修联系信息
世界水论坛呼吁以实际行动解决水危机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的项目启动会在长春召开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7 页 162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