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第二胎人工豢养长江江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顺利降生
来源: shuiyu   时间: 2007-06-03  点击率: 127327
(水生所网站,提供者:文-郝玉江、张晓良 图-张晓良)

    6月2日14时20分,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又有一头长江江豚顺利降生。新生幼豚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5公斤,雄性。生产母豚是1999年从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引入的一头雌性江豚,今年已满9岁。该江豚曾于2005年7月5日顺利生产一头雄性江豚,这不仅是首例在人工环境下通过自然交配成功繁殖的长江江豚,也是世界上所有营淡水生活的鲸类动物第一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粪便性激素监测和行为观察,确定此次该母豚怀孕时间为2006年6月20日前后,怀孕期约为11.5个月。由于2006年的繁殖季节该母豚曾与两头雄性江豚同池饲养,所以需要稍晚一些时间通过亲子鉴定才能确定新生幼豚的父亲。
        母豚在分娩前一周的食欲非常好,每天进食约5公斤,在6月2日上午出现明显分娩征兆,食欲减退,第二餐完全没有摄食,在饲养池中独自缓慢游动,并不时用力弯曲身体。12时25分工作人员发现母豚开始快速游动,幼豚的一小点尾页露出,随后科研人员立刻启动了预先制定好的分娩护理方案,开始对母豚进行密切监护。母豚经过了几次阵痛,终于在14时20分,将幼豚顺利娩出,整个分娩过程总共花了1小时55分钟。幼豚娩出后即刻出水呼吸,由于运动能力还不是很完善,游泳时有点跌跌撞撞。因为这是该母豚第二次分娩,她看起来已经非常有经验,很快便开始带领幼豚一块游动,并不时将幼豚驼到背上,保护幼豚。有了母亲的保护,幼豚撞墙的次数明显减少,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与母豚一起饲养的第一头幼豚也表现得非常兴奋,总试图靠近新生幼豚,并用头部轻轻触摸这个新生的小弟弟,一家人显得很是高兴。总的来看,目前母豚和新生幼豚的行为都很正常,但是母豚的身体还比较虚弱,幼豚也没有度过脆弱期。因此,白鱀豚馆的科研工作人员仍在对母豚和幼豚的行为和健康状况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护。
        江豚,俗称“江猪”,是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沿海及部分江河的一种小型齿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水域的江豚包括三个亚种,其中长江江豚是仅生活在长江及其通江湖泊中的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同时也是整个鼠海豚科唯一的淡水亚种。由于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栖息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种群数量下降迅速,据2006年中科院水生所组织的长江豚类考察结果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100-1200头,不足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生存形势非常严峻。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表示,如果在短时间内长江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将会很快像白鱀豚一样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在开展长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及保护工作。自1996年至今,水生所已成功饲养长江江豚达11年,包括从野外引进的2雄2雌4头成年江豚和在白鱀豚馆出生的这两头幼豚,已形成一个由6头江豚构成的小型人工繁殖群体。王丁博士进一步介绍说,人工繁殖研究是农业部制定的《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江豚的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制定科学的长江豚类保护措施提供重要帮助;同时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再次繁殖成功也丰富了我们在江豚饲养和繁殖管理方面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人工繁殖群体,以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长江江豚繁殖保护中心”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科研人员对即将分娩的江豚进行监测,此时小江豚尾部已露出母体


        刚出生的小江豚


        小江豚和母豚之一


        小江豚和母豚之二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