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国际前沿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下)
来源: shuiyu   时间: 2006-08-27  点击率: 70667

    维也纳多瑙河:生态平衡造就“明珠”河段

    □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王宝锟

    ●治理将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建设系统相结合。

    ●改建“生态河堤”,恢复河流沿岸储水湿润带和河岸水边植物群落。

    在全长2850公里的欧洲第二长河流多瑙河的流域中,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正好处在多瑙河中游的起点位置,在这里,汹涌澎湃的多瑙河流出地势陡峭的阿尔卑斯山脉地区,进入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带。

    维也纳人对多瑙河的综合治理开发延续了几个世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现代化的生态河流综合治理开发体系。6月29日在维也纳结束的“多瑙河日”上,维也纳被作为多瑙河治理的“明珠”城市介绍给了来自多瑙河流域各个国家的青年一代。

    经过近几个世纪的改造,多瑙河在维也纳城市范围内被分为四段,即主河道、作为支流的老多瑙河、新多瑙河及多瑙运河。这既是基于防洪、生态和经济开发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是维也纳人上百年河流治理经验的结晶。正是这套系统使维也纳经受住了2002年欧洲百年大洪水的考验,也使今天的维也纳人可以尽情享受河流生态开发的硕果。近年来,在传统河流治理理念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治理概念”成为维也纳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大特点,并贯穿到防洪,经济开发和治污等各个领域。

    维也纳上游的多瑙河流经阿尔卑斯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再加上山区的季节性融雪,历史上维也纳经常遭受季节性洪水的危害。维也纳专门负责水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市政45局的专家告诉记者,防洪永远是临河城市河流治理的核心。聪明的维也纳人在与洪水的不断斗争中总结经验,选择给予河流更多空间的治理方案。截至1986年,完成了以应对洪水为主要目的的四条河道规划方案,规划出的支流增加了河道的数量和弯曲程度,延长了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了主河道的洪峰量。

    在维也纳,由联邦、州和市政府三个专项拨款组成了洪水防治资金,每年数额上百万欧元,主要用于完善洪水预报体系、拓宽河道、规划建造蓄洪区,在一些滨河居民区修建或加固防洪堤坝。近年来,根据奥地利环境和农业部的全国临河市镇“洪水危险区域规划”,维也纳针对居民区的洪水预防体系,给每一个滨河区域都制定了相应的洪水风险评估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与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和实施。

    1997年,维也纳市政府选择在多瑙河流出维也纳的弗奥德瑙地区修建水电站。它的主要作用并非是发电,而是调控维也纳多瑙河的水位和流速,降低洪灾风险,同时方便多瑙河的生态保护与开发。洪水来临时,洪水防治体系发挥了作用,水电站和四条河道充分发挥了疏导功能。

    从维也纳开始,多瑙河河面变宽,流速放缓,深度增加,非常有利于航运。历史上,维也纳曾经就是多瑙河的一个著名港口城市,从维也纳沿多瑙河顺流而下可以到达东南欧的许多国家。凭借地理优势开发河运经济,维也纳人将今天的维也纳港变成了集旅游和运输为一体的多功能港。

    对维也纳四条河道和一座水电站规划的生态考虑在于扩大城市的滨水空间,将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建设系统相结合,使多瑙河成为维也纳普通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疏导河水的功能外,主河道是主要的航运通道,大型客运和货运船只都需要经此穿过维也纳;新多瑙河水流较为平稳,主要还是发挥分流的作用;老多瑙河非常弯曲,水流更加平稳,几乎相当于一个内湖,这里被用来开发了许多水上项目和天然浴场,成为维也纳人日常休闲的胜地;多瑙运河沿岸有许多绿地和林荫道,是维也纳人日常锻炼和散步的最佳场所。运河直接穿过维也纳市区,两岸的餐饮和商贸非常发达,起到了活跃经济的作用。此外,将主河道和新多瑙河隔开的是著名的多瑙岛,这座几公里长的人造岛是维也纳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6月份的“多瑙岛艺术节”都能吸引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新、老多瑙河之间则是十几平方公里的多瑙公园,滋养了大片绿地。

    近年来,改建“生态河堤”,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和河岸水边植物群落,成为维也纳多瑙河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修建生态河堤这项工程基于现代的“亲近自然河流”的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盖植被。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模拟自然状态的护堤。

    依靠维也纳附近水资源丰富的山地和森林,维也纳城市的水供应99%来自地下水和泉水,这样就避免了城市废水和多瑙河水的直接循环,也使多瑙河得以保持了原始生态。目前在维也纳,除了约50台左右的小型净水设备外,工业和居民生活废水主要由设在维也纳郊区,濒临多瑙河的布鲁门塔尔和希莫凌的两座大型综合废水处理中心负责。在净化水的质量达到环保标准后,大部分净化水被排入多瑙河,少部分则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政府立法严禁将废水直接排入多瑙河,严格审批在多瑙河两岸设立的工业企业数量,对审批后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

    老多瑙河水面平静,犹如维也纳的“内湖”,夏日吸引市民在水上休闲。

    本报记者  王宝锟摄


    华盛顿波托马克河:

    志愿者为保护生态献力量

    □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

    ●根据河流监管计划,组织热心的志愿者,监管沿岸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

    波托马克河从北由马里兰州向南,从哥伦比亚特区西端流向大海。从大华盛顿地区中心穿过的波托马克河,东岸有举世闻名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水门饭店、乔治敦大学,西岸有美国国防部、阿灵顿公墓等,河中心有罗斯福岛。波托马克河上有6座桥把弗吉尼亚北部和哥伦比亚特区连接在一起。波托马克河河水清澈,两岸草坪绿意盎然。每逢美国国庆等重大节日,华盛顿地区的民众会聚集在波托马克河西岸,观赏晚上绽放在华盛顿纪念碑上空的焰火。

    多年来,波托马克河能够为大华府地区的民众提供不可替代的美丽休闲场所,有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也有民众的积极参与。波托马克河生态维护协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波托马克河的生态平衡始终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如河两边发生违章砍伐,就可能诱发水土流失;任何污染水源流入波托马克河,就可能导致水中的生物大面积死亡,造成生态失衡;即使是灌溉等用水过量,也会给河流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这类危害发生,波托马克河生态维护协会制定了一个“河流监管计划”,组织热心维护河流健康的志愿者,监管两岸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这些志愿者不但要有热情,还需对监管工作认真负责。生态维护协会有专门的志愿者报名网站,有意者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协会报名当志愿者,协会经过一定的审查程序就可安排申请者成为波托马克河的志愿监管员。

    这些志愿者经过培训后,被安排轮班监督河流两岸的违法行为。志愿者们每周都要分批定期步行或驾舟到河流的各个区域,仔细进行巡查,监管的主要方面是防止污染,发现并举报非法向波托马克河倾泻有害物质,大面积扑杀鱼蟹,砍伐树木,以及对河流健康有潜在影响的开发项目和行为等。这些志愿者一旦发现违法迹象,一般都要立即展开调查,并向协会提出报告,协会再把问题反映给市政府相关机构,敦促政府及时处理。

    由于这些志愿者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且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或自学,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因而他们的报告大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非常有利于波托马克河生态维护协会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策划河流清理、植树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

    生态维护协会的负责人称,志愿者们在维持波托马克河生态平衡和活力方面功不可没。他们的长期参与和认真工作,不但已经成为河流监管维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已对非法活动形成了明显的威慑作用。由于这些不取分文报酬的志愿者的辛勤工作,波托马克河的生态维护工作已经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首尔清溪川:

    加强河川维护造福城市居民

    □  本报驻首尔记者  曹世功

    ●保持水质优良和环境清洁是河川维护第一要务。

    ●配备专职警卫人员,昼夜维护秩序,保护设施和游人安全,并负责卫生监督。

    2005年9月,耗资巨大的“复原工程”让曾流经首尔市中心的清溪川死而复生,这条河流重又成为首尔市民的“宝贝河”。

    历经社会变迁,清溪川沿岸曾经民屋林立,河床成了城市污水倾倒之地。从1958年5月起历时3年半,清溪川被用钢筋水泥覆盖住了。1971年8月,在昔日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4车道高架桥,作为“现代化”象征,一度曾被引为自豪。但是,高架桥横跨城市中心,使历史古城的风韵荡然无存;汽车噪音、尾气污染日益严重,让人望而却步。不了解首尔地理变迁历史的人们只能从城市街道的地名上知道“清溪川”的名字,因为这条城中之河早就失去了踪迹,被从地图上彻底抹掉了。

    2003年7月,首尔市开始了“清溪川复原”的历史性工程,决心以此恢复城市环境生态和古城历史风貌,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都市”。2005年9月,历时26个月、总投资39亿韩元的“清溪川复原工程”全面竣工。拆除了耸立的高架桥,搬走了河道上厚重的水泥盖,清除了河床里常年淤积的污泥浊水。从汉江取水,净化后通过泵站注入全长5.8公里的清溪川河道,注水量日均9.8万吨,再加上净化处理的2.2万吨城市地铁的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万吨,能够让河川保持40厘米的水深。干涸数十年、沦为地下暗沟的清溪川终于恢复了“清溪”的本貌。

    修复清溪川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自然生态恢复。修复前,河川下游地区的动植物仅有98种,许多物种早已绝迹,修复后,迅速上升为314种,其中清溪川水中和两岸能观察到的鸟类即达32种,还有鱼类15种、植物156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位于市中心的河川上游的水中,发现了尖头、小鲤等多种只有在一级水中才能存活的鱼类。高架桥拆除后,进入市中心的汽车流量减少了2.3%,利用公共交通手段的人口增加5.7%,加之在河两岸植树种草,构建绿化带,河川流域的空气、噪音污染程度明显下降。由于河水流淌,机动车减少,高架桥拆除减少了水泥地面热辐射,并形成自然风道,清溪川流域夏季平均气温下降10%—13%。炎热的夏季中午,这里的气温比市内其他地区要低3到5摄氏度。

    清溪川复原并非简单地回到原来自然天成的状态,而是进行创造性构建,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历史,享受现代,向往未来。

    镶嵌在河岸立壁上的文化墙,横跨河上的22座风格各异的桥梁,还有沿岸修建的广场、绿地、喷泉和林荫街,把清溪川打造成一条文化长廊,变成人们离不开的休闲场所。位于市中心清溪川源头处的清溪广场和分布在两岸的“水边舞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广阔天地,民间团体、企业也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不到一年时间这里举行的各种演出活动即达595次,清溪川又成为广大市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场所。

    清晨,沿清溪川散步的人络绎不绝,市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市民行走大会”,每个月第二、四个星期六,从清溪川上游走到下游,不管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参加,走完全程者还发给纪念奖品。白天和晚上,清溪川成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争相游览的观光名所。据统计,自去年10月1日清溪川正式开通到今年5月15日,访客总数达205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日平均游客超过9万人次。

    为搞好清溪川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清溪川管理中心,由经营管理组负责经营策划、事业运行、广告宣传和场所使用管理及各种演出、文化活动的招揽、组织等;设施管理组负责设施巡察、维护管理、防灾除雪及各种安全检查及安全评估;生态管理组则负责清溪川水质、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保护及绿地维护管理等。3个部门明确分工,有机合作,共同护好、管好、用好清溪川,齐心合力让这条生态河保持最佳状态。

    清溪川历史上死于污染,因此,保持水质优良和环境清洁是河川维护的第一要务。清溪川管理中心确定的目标是保证优质水供应,高标准地维护河川的自然生态环境。河川水质要求达到首尔市民饮用水源汉江上水源的一级水质标准,但实际上经过药品沉淀处理,水的透明度明显优于上水源。他们的口号是:让孩子们能够放心在河中戏耍,让更多的鱼种在水中栖息。为此,管理中心设立了“清溪川综合情况室”,严密监控取水送水泵站运行状态及供水情况,对净水场及河道的水质变化严格进行监测;要求记录观察、监测结果,及时向综合情况室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或突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处理。

    清溪川流域特别是主要设施所在地均配备了专职警卫人员,昼夜维护秩序,保护设施和游人安全,并负责卫生监督。清扫人员按河道区间定时和随时进行卫生巡察和集中清扫,每天凌晨游人到来之前清扫第一遍,处理完前一天到凌晨之间的垃圾,午后1点至傍晚,对绿地、岸边舞台、长椅等设施进行重点清扫。清溪川管理者们在发挥专业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志愿服务者”参与对河川的保护。他们在大批报名者中优先挑选那些积极热情、责任心强又有条件能定期参加活动的人员,经过培训后,按地段和场所排出执勤日程。除引导游客、维持秩序外,重点是宣传环境保护,对有损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阻。

    渥太华里多运河:

    精心呵护永葆青春活力

    □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

    ●始终坚持综合考虑运河的生态保护、人文环境、经济效益。

    在北美大地上,长达8公里的里多运河应该算得上是一条古老的运河了。

    多少年来,这条古河道始终青春常在,充满活力。运河两岸风景如画。这里一年四季都是人们向往的去处。夏天,喜欢运动的人们在河上泛舟,在河中游泳,在河边跑步;冬天,不但为喜欢冰上运动的渥太华人提供了锻炼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以举世闻名的“冬庆节”,每年吸引着全世界几十万游客和冬季运动爱好者。今天,围绕着里多运河形成的旅游业,对推动加拿大东部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里多运河能够保持活力,当然要归功于加拿大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归功于政府相关部门对运河管理的措施,归功于各方人士对运河精心呵护的自觉行动和不遗余力的努力。加拿大是世界上对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所以里多运河能够受到加拿大民众长期的精心呵护。凡是到过加拿大的人,都对加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有着深刻的印象。这种意识绝不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省,而是深入全国上上下下;也不仅仅停留在某时某刻,而是时时保持,处处体现。

    如果只有环保意识,是无法让古老的里多运河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加拿大政府的各项政策是落实环保战略的保障。这些政策以对运河的环保治理战略为指导,其内涵一是要保持运河及沿岸的生态健康,二是要保持和弘扬运河周边文化,三是要给运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加拿大相关政府机构看来,保持生态健康是里多运河未来命运的基础,没有生态健康,运河就会成为一条臭水沟,成为一条死河。为此,加拿大政府始终坚持综合考虑运河的生态保护、人文环境、经济效益等。

    根据加拿大联邦政府对运河维护治理的战略指导原则,渥太华市政府与运河维护治理相关的7个机构,制定出了非常详细的实施规则,细到了对在运河里泛舟的最高时速都做出不得超过10英里的严格限制。相关机构根据科学试验得出结论,如果行船速度超过每小时10英里,形成的波浪就会冲击岸边生物,从而破坏沿岸水底的生态平衡,不利于运河的永久治理和维护。

    对里多运河的维护与治理,也有赖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很多人自愿为游人做导游,甚至不要任何报酬。在接受记者跨国电话采访时,加拿大里多运河古迹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布朗说,里多运河在人们的呵护下,环境和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

    新加坡河:

    十年清河旧貌终换新颜

    □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李  满

    ●沿河治理处处体现人性化规划设计。

    ●推行“水道认管计划”,认管机构各管一段,各负其责。

    新加坡境内有两条主要的河流,一条是新加坡河,一条是加冷河,新加坡河被称为“生活之河”。来新加坡旅游的人一定会去新加坡河畔参观。望着眼前的潺潺流水,游人很难想象得出,这里曾经是“臭味难闻、路人纷纷避而远之的死河”,是新加坡环境部的10年治污工程和新加坡人民的爱护,让这里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作为当地临海的主要运输河道,自1918年开埠以来各种驳船就在新加坡河上川流不息,船上人员在河上烹饪、洗澡。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河畔已经成为诸多工厂、商铺、仓库聚集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到河里,河水臭气熏天。    1977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提出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提出“要把鱼儿引回来”的宏伟目标。政府下令要求新加坡河上所有船只一律停驶,两岸货仓和船厂强行搬迁,在全岛铺设地下水道,将沿岸的近3000户家庭小工业作坊集中迁入可控制排污的中心工业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加坡河已变得清澈美丽,河上开辟了游船,供游人观光休闲;沿河两岸汇聚了各国的美食佳肴,成为游人如织的地方;河岸上鳞次栉比的建筑大都保留着旧货仓和商栈的原始外貌,成为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久违的水生动物,也重新回到清澈的河水中安家落户。

    新加坡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海宾认为,新加坡河沿河的处理体现了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内涵,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新加坡规定,所有沿河的15米范围内都不能用做汽车通道,河两岸铺设的道路是供人们散步,旧店铺和旧仓库也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了餐馆或咖啡厅,充分利用了原有设施。

    1987年,新加坡对主要河流的清河工程大功告成。虽然干净的河水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新加坡人保护河流的观念并没有松懈。多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将“维护河流免受污染、保护河流环境”视为主要任务。2001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出台的“河流发展蓝图”指出,河流是新加坡珍贵的蓝色地带,未来保护河流环境的主要方向是保护河岸与河流上空,河流可适当开发成休闲与交通用途。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全国推出了美化水道新计划,即把新加坡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由环境工程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组成各区的水源管理专家组,为各区规划水道总蓝图,专家们将按各河流、水沟与蓄水池的环境与特色,设计合适的休闲环境;将岛上的河流与水沟建造成河滨公园与休闲设施,让原本单调的水道,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这项计划又被称为“活跃、优美、清洁Ac-tive,Beautiful,Clean,简称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预计将在未来两三年里实施完成。

    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官员介绍,这项计划将耗资约250万新元,不仅将在加冷河口建立滨海堤坝,以确保水位不受涨潮或退潮的影响,而且还将在加冷河两岸种植更多花草树木,取代原来那些单调的石墙河岸,增设的低平台和木板走道,使公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河水,开展划独木舟和赛龙舟等体育休闲活动。其中河边巨型水轮的设计理念比较新颖别致,并兼具教育意义:不停旋转的水轮将把被公众丢进水里的垃圾拾起,让公众及时看到水道遭污染的结果,更加爱护河流。

    新加坡环境与水源部属下的公用事业局是专门负责计划、管理和保护新加坡水源的部门,它的宗旨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可靠的和付得起的水源供应。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河流“保卫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投资处,公用事业局也积极与非政府机构,如民间的水道监察协会合作,通过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维护河流和蓄水池的洁净。

    2005年8月,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推出了“水道认管计划”。计划规定,认管机构负有保持所认管蓄水池或水道的水源清洁的责任,如应该定期清除水中垃圾,巡逻水道以确保没有人乱丢垃圾,展开水质研究工作,并举办水上康乐活动等。计划出台后,反响热烈,至今已经获得20个团体、机构和学校的认管参与。新加坡的警察部队情报局是最新加入“水道认管计划”的机构。他们自去年5月起,每两个月会在麦里芝蓄水池举行一次跑步活动,每次活动前,必先清理那里的垃圾,同时还定期监测水质。

(来源:经济日报2006-08-16)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