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气温变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关键字:气温变暖,三江源   来源: 中国科学院   时间: 2006-09-05  点击率: 966373
  摘 要: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有关专家通过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几年内,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草原鼠害增多、部分多年冻土和冰川融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农牧业产量和收入减少等。究其原因,是植被大量恶化的结果。专家通过对三江源区1982—2000年植被指数的监测与分析发现,气温的年际变化与植被的生长关系密切,热量对植被的生长有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增暖使当地原生态植被不能适应越来越暖干化的气候条件,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有关专家通过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几年内,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原退化、草原鼠害增多、部分多年冻土和冰川融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农牧业产量和收入减少等。究其原因,是植被大量恶化的结果。专家通过对三江源区1982—2000年植被指数的监测与分析发现,气温的年际变化与植被的生长关系密切,热量对植被的生长有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增暖使当地原生态植被不能适应越来越暖干化的气候条件,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研究发现,1982—2000年在三江源区的大部分地区,植被趋于变差或基本不变。具体情况是,植被趋于变好的地区主要位于黄河源区的中部、长江源区北部的小部分地区和澜沧江源区南部的小部分地区;植被状况变差的区域主要在位于玉树境内的长江源区南部和澜沧江源区北部地区及黄河源区的兴海、同德县境内。三江源地区1982—2000年植被状况基本未发生变化的面积最大,约为15644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3%;其次为植被变差区域,面积大约为10696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0%;植被变好的区域最小,约9909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7%。可以说,三江源地区植被状况变化以不变和变差为主,合计面积达263407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73%。

    在研究三江源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发现,1982—2000年近20年期间,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每10年的减少幅度为23.8毫米。从降水与植被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三江源区降水量和植被的变化并不一致,且多数年份二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可见,在三江源区降水并不是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植被指数对降水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这可能与三江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另外,在三江源区各站的年降水呈弱的减少趋势,但多数年份的站平均降水量仍在450毫米左右,而且该地区还存在地下湿地的水分,因此,一般的降水量变化不会对植被的生长产生大的影响。

    另外,研究发现,1982—2000年的三江源地区的气温呈现较大幅度的增暖趋势,增温率约为0.42℃/10年,从年际变化看,植被状况的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基本同步,即在气温偏高的年份,植被状况较好,而在气温较低的年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差。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热量对植被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随着气温的增暖,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增暖使当地原生态植被不能适应越来越暖干化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是造成近10年植被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三江源地区,春、夏季是植被生长的主要季节,此时温度偏高时,植被生长状况较好,温度偏低则不利于植被生长。
相关文章:
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立
国家将投75亿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
青海构建七大林业生态圈保护“三江源”
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岌岌可危 三江源头生态只能再坚持十年?
气温变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5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