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6-04-26  点击率: 1008902
  摘 要: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最近,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谈及这一问题,他呼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关注现代农业,并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最近,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谈及这一问题,他呼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关注现代农业,并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相关资料显示,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让农业科学实验进入了细胞水平,突破了传统农业单纯依赖人们经验与直观描述的阶段。此后,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创立,推动了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与化肥工业的蓬勃发展,这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的一个新起点。生物进化论问世,为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杂交优势理论的应用,带来了玉米杂交种的产生和大面积推广……

    “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卢良恕说。

    据了解,我国在“十五”期间,农业科研、科技推广等取得了重要突破,选育出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314个;集成优化出一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耕作栽培模式;2005年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2500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5550万亩,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占到60%左右。以中国农科院为代表的农业创新国家队,“十五”以来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涉及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成功并推向世界、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取得历史性突破等。

    “然而,目前依然有不少问题束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卢良恕说,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营方式,难以较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也是一个大问题。

    另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科研工作基本属于社会公益类型,农业科技投入的份额,在发达国家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2.5%~4%,世界平均水平达到约1%,而我国较长一个时期投入只有0.2%左右,近几年才增长到0.44%,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卢良恕说,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重点支持不够突出、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针对广大农户迫切需求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少、支持不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的合作方式刚刚起步,这些都束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

    资料表明,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卢良恕说,这说明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针对以上问题,卢良恕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他认为,当前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要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坚持农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不动摇,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机制不动摇。

    此外,“还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卢良恕说。具体就是完善全国农业科研布局,深化农业改革计划体制,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支学科齐全、高素质、高效率的高层次科研队伍,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职能的两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