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武铁一员工挑战东湖治污瓶颈 引起副省长关注
来源: shuiyu   时间: 2007-08-08  点击率: 899850

 图:陈先祥设计的水葫芦采收处理装置,可实现采收、粉碎、脱水等一体化作业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2007-08-08)(记者王成琛 通讯员唐必武 李飞)害草水葫芦,不仅能成为治污功臣,还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武汉铁路局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自创设计的东湖治污设备和方案,引起副省长阮成发的关注。

     昨日下午,记者随省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武汉铁路局采访了设计者——陈先祥。

     今年56岁的陈先祥,在武汉铁路局是小有名气的“发明家”,曾发明了列车用自动开水热水炉。近年来,目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东湖,水质仍难改善,触动了他为治污贡献心力的热望。

     经查阅资料和走访专家,陈先祥了解到,东湖“病”在过“肥”(水中氮、磷含量高),而目前的治污措施均存在不足:清淤代价太高;水产养殖本身会污染水体,一旦翻塘还会加剧污染;种植观赏水生植物,治污效果太慢。

     种植水葫芦是传统湖泊治污的首选。但因为人工打捞效率低,打捞不及时,植株腐烂还会形成二次污染,加上其水分含量过高(达96%),增加了加工成本,影响利用。这些,成了水葫芦治污的瓶颈。

     陈先祥决定从这一环节入手。经过反复摸索,他设计完成了“水面植物采收处理装置”,并研究出一套生态治理水体污染方案:通过水葫芦规模化种植,吸收湖泊富营养物质,再通过采收处理装置进行机械化采收水葫芦,同步完成粉碎、脱水处理,实现治污、利用双赢。

     陈先祥算了一笔账:若让社会实体与政府签订合同,利用东湖1/10的水面(约5000亩),用浮栏隔离种植水葫芦,政府每亩每年给予200元环境治理补贴,共投入100万元。水葫芦亩产300吨,年总产量约150万吨,使用三套大型采收处理装置,可获得22万吨脱水后的新鲜植物碎料,经过晾晒可以得到5万吨植物干粉料。作为饲料和肥料,新鲜碎料如按每吨80元出售,可收入1760万元;干粉料若按每吨600元出售,可收入3000万元;三套装置每年的使用和人工成本不会超过450万元,收支相减,收益十分可观。

     陈先祥预计,通过此法,5年后东湖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10年后可恢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质。“这样的投入与产出比,是其它方法无法达到的。”

     前不久,陈先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治污想法以信件方式邮寄给阮成发,引起阮成发的关注。

     据悉,陈先祥的“水面植物采收处理装置”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号。近日,省环保局将组织相关专家对他的这一方案进行研讨。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