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生态知识
   生态学知识
   生态学应用
   人与生态系统
   趣味知识
   生态图片

 生态学应用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与西部大开发

郑 杰

青海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省加快综合治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强物种多样性保护,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因此,青海自然保护区发展如何适应西部大开发,如何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探讨其建设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从有关资料分析,青海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海拔3450-6621米。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在青海境内的流域面积为36.3万平方公里,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人口有55.72万人。该区地貌特征是昆仑山及其支脉的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唐古拉山脉的一系列霜间分布的高山、草甸、沟谷盆地、湖泊与河流等组成。由于青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质历史原始而又年轻,自然条件多样而又严酷,生态系统复杂而又脆弱,生物物种资源丰富且易遭到破坏。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目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形势严峻。

(一) 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的态势。 据2000年6月20日至7月15日三江源区科考情况分析,由于长期以来,受追求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目标的影响,而忽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致使青海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呈恶化的态势。其表现:一是,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剧,草地退化形势严峻。三江源区土地荒漠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场面积达1032.3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总面积的35%;其中“黑土滩”面积约200万公顷。与五十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70%,牧草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变化,优良牧草和一些珍稀植物减少或在局部消失。二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统计资料表明,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其中黄河流域侵蚀土壤程度最为严重,每年注入河中的泥沙量约1000万吨,面积达750万公顷,占青海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5%;长江上游受侵蚀的面积为1060万公顷,每年输入的泥沙量为950多万吨,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1.7%;输入 澜沧江泥沙量为175万吨。目前,水土流失、侵蚀程度和危害呈加剧之势。三是,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森林和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我省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只有3.1%。由于林木的匮乏,草原植被的破坏与退化,加之气候的影响,黄河上游地区的水量1988-1996年9年间比正常个份减少了23.3%。黄河自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到1997年其断流的频率、断流的时间、断流的河段均逐年增加,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应是80年代初期,受追求经济指标发展的影响,只注重牲畜总量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草场存在着受高原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长期短、脆弱等特点,以及草场所能承受的能力,没有科学地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年复一年的发展,因此埋下了草场退化的隐患。进入90年代后,又因牲畜归户自主经营发展,放松了管理与指导,科技含量低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牲畜超载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之全球性气候的变暖,使三江源地区出现了草场退化加剧,荒漠沙化进程加快,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黄河断流,长江水资源减少等上述恶化的生态现状,如黄河上游第一县玛多县的现状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该县在1980年有各类牲畜67.6万头只,而今由于多年的超载生产,草场退化导致各类牲畜下降到26万余头只,并伴随着鼠害和“生态难民”的发生与出现。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挑战。 由于青海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加之气候、植物的垂直变化,境内分布的生物种类丰富,有许多生物物种为青藏高原所特有。据统计,三江源区有高等植物近1000种,其中优良牧草70余种,乔灌木80余种;鸟类147种,兽类76种;两栖爬行及鱼类48种。此外还有近万种的昆虫和菌类。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适应高寒生存的遗传基因资源以及生态系统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自1992年以来,我省西部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触目惊心,成百上千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尤其是三江源区的藏羚、野牦牛、雪豹等动物遭受破坏的现象较为突出和严重。有的物种濒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被破坏也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植被被盗伐用做烧柴。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威胁和破坏,这一地区遭到破坏的生物物种占其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环境恶化和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危机已经对青海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发展的产物,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同时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因此,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拯救濒临灭绝和遭受破坏的生物物种已刻不容缓。

二、自然保护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一)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功能。 我们知道,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体。目前,尽管保护区的建设类型多样,但其目标是共同的,即在获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与作用进行探讨,是当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要求,也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视省情,审视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问题,评估我们的优势与劣势的需要。

1、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将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好,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对整个自然界而言,保护区的最大功能在于使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正常进行,维护有益于人类的良性生态平衡。因此,在人为的保护下,使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资源能正常的生存、繁衍与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使自然保护区成为促进自然条件相关类似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参照体,成为抢救与保护珍稀物种的有效手段,成为多种学科开展科研的基地,同时也成为依法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开发的有效措施。所以,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种功能,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也是能否建设与发展的前提。

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其多种功能。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是保护和恢复被破坏或将受到威胁的自然资源,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更大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指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护区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妥善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严格按照生物自然更新的规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实现“以资养区”。同时,带动社区群众致富,让群众真正能认识到保护区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共同参与保护。

3、科学研究的参谋和决策作用。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主要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通过对保护对象与自然环境;各种资源的发展趋势与经济潜力;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式、前景以及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有否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来促进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与发展。同时,将保护区作为多学科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强联系,并充分发挥保护区与科研单位的互补优势,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加强宣传,保证自然保护区稳定发展。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包括对保护区职工和对周边群众的宣传。特别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我们建立的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当地群众的利益需要考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得到保证,群众传统的生产习惯要受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约束和逐步改变。因此,要处理与解决好这一切,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到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才能有保证,群众对保护区建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够清楚,思想上才能够重视,工作上才能够支持。

5、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依法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为依据,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宜的配套法规,增强有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以法治区。在保护区的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依照法律原则,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要严厉处理区内所发生的各种违法事件,确保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众所周知,长江、黄河、澜沧江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生命河,造就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和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时对青海省域内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省政府于5月23日已批准建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涵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的三大流域,面积达3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江河最多、湿地资源丰富、青藏高原珍贵特有野生动植物最为集中的保护区。同时也是吕国以自然生态环境、区域性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和水资源保护为主的保护网络区。该保护区初步划定核心区25处,面积11.19万平方公里,为三江源区流域面积的30.8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危机进行痛苦的反思之后,所作的明智抉择。因此,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有效地保护区域性的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建立生物基因库,确保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能安全的生存繁衍,探索自然发展规律,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有效地治理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世界“第三极”的湿地、森林灌丛、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提供科研基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第三,对有效地合理利用三江源区的优势资源,改善与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新的开发途径。第四,可将我省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自然生态保护网络事业,产生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今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不断地发展。该保护区建设要突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青海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利于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珍稀物种的救护、监测和驯养;有利于实现自然保护与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三江源自然保护多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增强机遇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曾有过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因“醒得早、起得晚”,均未能抓住并产生良好的发展局面。当前,新的机遇不仅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好的政策和条件,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今后的发展确定了思路。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给青海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较强的机遇意识,主动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根据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与要求,解放思想,认真审视省情,审视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问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清除各种思想障碍,不断开拓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青海的大开发、大发展中去。通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将青海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好,使青海“中华水塔”的作用能为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要注重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一个资源大省,人口小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强对公众的保护意识教育极为重要。因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历史的重托。由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涉及着方方面面。因此,省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意识教育与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和民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增强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以及市场意识,力争创造一个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注重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机制建立。三江源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也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该保护区建设的核心区类型多、面积大,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其建设资金也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避免建设资金的不足或不到位,造成自然保护区形同虚设而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或不适应的发展要求,以及由此造成国家自然资源破坏和损失的实际问题,应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保障机制,以确保此项事业能顺利的发展,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青海野生动植物保护 2001年第3期)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