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生态知识
   生态学知识
   生态学应用
   人与生态系统
   趣味知识
   生态图片

 趣味知识
庐山上――千古多情美妇人
  与我同辈的人大多都被电影《庐山恋》感动过,那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庐山的景色而是影片中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可能电影《庐山恋》不能成为庐山的千古绝唱,但庐山自从建立电影院时起,它只放映过一部影片----《庐山恋》!庐山,正象美丽、多情而又专一的美妇人,引得无数的历史名人垂青,又留下了许多美丽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佳句,值得后人玩味、神思!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这句气势磅礴的诗句,利用“飞峙”赞叹庐山的崇高和壮美;“跃上葱笼”,歌吟的是庐山的苍润和秀美。清代山水散文家恽敬感叹于山水一色的庐山,以“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北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为庐山在美学欣赏上定位。

  公元725年,诗人李白登临庐山,面对五老峰发出浩叹:“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而现代诗人徐志摩面对五老峰时说:“这不是山峰,这是古圣人的祈祷,凝聚成这‘冻乐’似的建筑神工,给人间一个不朽的凭证----一个崛强的疑问在无数的蓝空。”今天,旅行观光的人们更多地把五老峰拟人化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面庞向上仰望着浩渺的星空,高耸的鼻梁、宽阔的前额、沉思的眼睛和微笑的嘴角。五老峰,在新时代又承寄着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其实,庐山的大汉阳峰才是它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山势崔巍,宛如倚天而开的一柄芙蓉。有古诗为证:“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但庐山更具特色的不是它的崇高美,而是如成熟的妇人那般脉脉含情、风情万种的朦胧之美。苏轼唱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正是赞叹庐山的无尽的温柔之美。只见那:襟江带湖、山高谷深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山腰间,嬉戏于山巅上,积聚在壑里,如同一个美妇人在仙境般的瑶池中----雾浓时有如帷幕,遮住了万般香色;雾稀时如似轻纱罗缦,给明丽的山川披上了一层妩媚的外衣。这种含而不露、虚实相济的韵味,使得古今骚人墨客无不发出由衷的倾睐之叹!云海之外,飞流瀑布更如美妇人的飘逸长发,令人回眸无限。其中最著名的黄岩瀑布,李白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是不是有同感呢?说庐山象美妇人,也就是说它能够引人入胜,尤其是吸引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男人!

  三叠泉宛如美妇人垂腰而落的秀发,在风中一波三折的飘舞,它是庐山之魂、庐山的骄傲。然而,这条“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的神奇瀑布,却被长期隐藏藏在荒山深壑中而不为人所知,连李白、朱熹都没有目睹过它的风采。元代诗画家赵孟兆如此诗赞曰:“飞天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可见,在月色中的三叠泉更是让人心旌荡漾。而当年李白眼中的黄岩瀑布,今天已是“为人消得水憔悴,衣带渐窄终不悔。”远远望去,它好似一条白线垂挂在巍峨的群山之间,没有了急促的飞流,但仍是那么的清秀,高高地流淌着,在人与天地之间无悔无怨地诉说着昔日的传诵,讲述着一个个浪漫男人曾经对它的种种爱恋。

  我对我自己一直很自责,抱怨我自己的拙词,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描述出庐山的所有景观,更无法用画笔勾勒出它的神韵风情。但有一点我还是比较骄傲的,我一直在用我自己真挚的心灵去感悟、去领会这座千古名山,我一直在心里深深地眷恋着它。当然,我对我曾经游历过的名胜古迹都曾用心观察、记录名人题词,虽然比起古代圣人君子,我仍然是一介村夫,无法为庐山留下一点什么,但我真正地被古今名人的诗词和遗迹所陶醉!陶潜在此“采菊东篱下”直至悟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白居易建造“遗爱草堂”于此;唐代李渤在此养白鹿为伴,创建了后代成为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甚至于一代名僧慧远也留连忘返,在庐山创立净土法门,一举成为中国南方佛教的中心和象征。到了近代、现代,庐山更是引人注目,先是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夏都”,蒋介石还为宋美龄建造了“美庐”别墅,庐山也是中国四大别墅群之一;解放后,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了三次载入史册的重要会议,庐山又多了“政治山”的称号。岁月悠悠,庐山,这座多丽而又多情的容颜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沧桑世事。

  我是在一九九一年出差去南昌时,当地的同学们领我去庐山参观的。许多年以来,我一直无法忘却庐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还有那些在所有名山都有的挑夫脸颊迸流出的豆粒大的汗珠,他们身上黝黑闪亮的、坚硬如铁般的肌肉腱子好象庐山外奇内秀的岩石,他们也许才是属于庐山的真正男人!他们那种坚毅的眼神似乎能穿透今天的生活,无声地把未来的岁月扛在他们的肩上。正是他们,一直在激励着我面对困难、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