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与湿地相关农业生产的影响
与湿地相关的农业生产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水稻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尤其,水稻是亚洲最重要的农作物。在亚洲的热带地区,微小的升温就会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2000年,日本的南部,由于连续的降水,使其水稻产量下降。同时水稻面积的变化将相应地改变CH4的释放,这对水稻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气象学者大卫·卡罗里指出,澳大利亚2002年的平均温度要比此前长时期内年平均温度高1.6℃。高温加剧了旱情。2002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农产量锐减。
气候变化改变人类活动而间接影响湿地——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循环,降水减弱,干旱发生的频率与持续的时间增加,使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进一步加大了对湿地的压力。
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据研究认为,全世界所有湿地面积之和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但它却拥有陆地生物圈碳素的35%。可以肯定,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碳总量约770亿吨,超过农业生态系统(150亿吨)、温带森林(159亿吨)和热带雨林(428亿吨)。因此,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尤其是温带和热带泥炭地,是温室气体(碳)储存库。湿地储存的碳总量约770亿吨,其中泥炭地储存的碳量约为540亿吨。湿地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气体,其中最重要的是C02和CH4。这些气体绝大多数直接进入大气中。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20亿吨,全球水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15亿吨,它们分别占全球总释放量的22%和11%。如果温度升高、降雨减少或土地管理措施引起湿地土壤变化,这些碳库就会源源不断的向大气层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
同时,湿地是温室气体的“汇”。从气候变化来看,泥炭地,特别是北半球泥炭地,由于在盛行厌氧条件下,极大限制了营养物质的转化和有机物质的分解,所以,尽管初级净生产量很低,但碳的储量仍不断增长。沼泽湿地泥炭的积累是二氧化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除此之外,沿海湿地和红树林也被认为是碳吸收最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据估计,酸沼是全球的温室气体重要吸收汇。
最近,湿地国际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湿地吸收碳的能力要远远超过森林的能力。有显示表明泥炭地,特别是热带泥炭地及生物量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实验通过自然湿地和水稻种植释放的甲烷量对比,表明水稻种植是大气层甲烷的主要释放源。
因此,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方面,至少起两个主要作用:一、在温室气体(尤其是碳化合物)管理方面的作用;二、在物理上缓冲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