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综合新闻 |  
                    
                     
                      |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取得新进展 |   
                      | 关键字: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   
                        
                        时间: 2003-12-31  点击率: 1388575 |   
                      | 摘 要: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 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湖泊专家两年来的研究,于12月中旬由中科院专门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以后两年全面完成该项目预见的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 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湖泊专家两年来的研究,于12月中旬由中科院专门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以后两年全面完成该项目预见的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该项目开展两年以来,严格按项目任务书要求认真执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群为对象,在基于古湖沼学对湖泊地貌环境和营养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浅水湖泊中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对富营养化灾变过程的驱动与反馈、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综合调控措施、水生高等植物群落设计、恢复、扩增和稳定技术为主的健康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与技术集成。目前已完成太湖、巢湖、龙感湖、武汉东湖等45个湖泊的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选定了太湖梅梁湾为生态恢复建设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与之匹配,目前已争取“863”、“973”项目,共筹集经费8000余万元。项目已发表论文72篇、专利1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科技人员初步建立了硅藻种群组合与夏季湖泊水质参数的定量关系,提出了浅水湖泊营养盐内源释放的模式及其估算内源释放通量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蓝藻水华爆发直接导致沉积物中磷的大量释放(内源负荷增加)的现象及机制,主要结论如下:蓝藻水华的爆发导致了水体中pH值的升高和NO3-N的降低,而pH值的升高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NO3-N的降低近一步抑制了颗粒磷的沉积,从而导致了水体中磷的增加。
 
 通过对太湖地区不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比较与围隔试验初步摸清了太湖水生植被恢复中的关键技术,太湖现有沉水植物多不能适应透明度低的水环境。
 
 中科院专家组们肯定了该项目两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该项目研究正处于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还有许多艰巨而重要科学问题等待解决,项目的最主要目的是为在国家或区域层面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群日趋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及由此导致的水质性缺水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和控制技术方案,创造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湖泊富营养化理论,并用以指导我国东部平原类似湖泊的生态环境演化、富营养化发生机制及治理途径的理论研究和控制实践。
 
 (来源: 南京地理与湖泊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