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专家呼吁:科学要插上文学的翅膀 ―“文学与科学相遇的地方”研讨会召开
关键字:科学   时间: 2004-01-30  点击率: 1148059
  摘 要: 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近日举办的“文学与科学相遇的地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并非遥远,他们的精神息息相通,他们的不同、差异性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用文学的笔法书写科学,从而使科学更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真正走近大众,应该是科学与文学共同的理想。科学要插上文学的翅膀,文学插上科学的翅膀才可以放出异彩。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文学与科学是不搭界的两码事。文学注重形象思维,而科学注重的是逻辑思维。但在中国科协和中国作协近日举办的“文学与科学相遇的地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并非遥远,他们的精神息息相通,他们的不同、差异性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用文学的笔法书写科学,从而使科学更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真正走近大众,应该是科学与文学共同的理想。科学要插上文学的翅膀,文学插上科学的翅膀才可以放出异彩。
  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科学史家萨顿曾说过,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就像金字塔的构造一样。在底层它们的边界相距较远,在这一层面,物理学就是物理学,数学是数学,而音乐绘画、文学或诗与之根本就不搭边。然而愈靠近顶点,它们相距愈近。到达顶端,它们就完全是一回事了。在这里,数学与音乐、物理学与诗,或者数学与绘画,量子力学和诗,都达成了一致。萨顿的思想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遥远,它们的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山西文学院院长张锐锋指出,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他说:“我们醉心于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醉心于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也醉心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及其历程,是因为它们的美能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大小的衡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地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作为路标”。

  文学:要寻求新的生长点

  从宇宙的边陲到原子的“内脏”,从互联网的延伸到DNA的破译,科学正以令人眩晕的加速度全面推进,并渗透到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面对一个几乎被科学完全“翻新”了的世界,文学将如何“好自为之”?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文学与科学不要成为平行线,要成为交叉线,要互相学习借鉴,融会沟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科学技术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当代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不对这种状况作出表达显然是不恰当的。看看中国的当代文学,与科学发生关系的机会如此之少,也令人称奇。文革后最有影响的一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是文学接近科学的一次出色行动,它为时代鼓动了一种崇尚科学的热情。但这种良好态势并没有在文学艺术创造中展开。

  曾多次采写科技工作者的青年作家孙晶岩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科技工作者不是冷冰冰的铁板,不是呆板的木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文学和科学要互相融会,首先就要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作家应该虚心地,尤其要学习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科技之光”制片人赵致真进一步提出,“化验”一下我们每年写出的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就会发现其总量中所含“科学”成分实在太少了。这决不是文学健康的指标。他认为中国作家这种“视野缺损”将会越来越严重妨碍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深刻洞察。作家应该是一群智慧而渊博的文化代表人物,如果谈起那些冬烘古旧的东西如数家珍,涉及到现代科学问题却开口就错,是会让作品的光辉和个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的。他呼吁,文学要把科学视为一片新大陆去开拓疆土,并寻求新的生长点。

  科普: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

  每当人们谈起科学普及,都习以为常地理解为是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普及,其实这是对科普的误解,或是对科普事业的狭隘理解。琼?玛丽?勒盖在《普及科学的四项任务》中曾指出:“普及科学的第一项任务,是告诉人们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即它已经使哪些东西成为现实,并对其加以探讨。普及科学的第二项任务是告诉人们科学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普及科学的第三项任务,是展望未来即我们将从科学那里得到什么?我们可以向科学索取什么?普及科学的四项任务,是科学的文化作用,像音乐和绘画一样,科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能提高人类享受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的意识中,科普是人类进步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马惠娣认为,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与近现代科学相生相伴,是现代科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或“公众理解的科学”,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公众文化科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指公众的科学文化价值观;二是对公众科学知识体系理解能力的培养,指对科学知识、科学系统、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成果的运用等方面的了解;三是对应用性科技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指运用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遇到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著名评论家黄集伟认为好的科普作品,打动读者的不是科学家发明的东西或科学家如何含辛茹苦、吃苦耐劳,更不是美丽的词藻,而是科学家的精神境界、生活信念和方式,甚至政治信仰。

  分析我国科普存在的问题,赵致真提出其基本原因之一是“枯燥”。他认为“枯燥”并不是科学的固有属性,倒应该检讨我们的劣手无能。除了讲明事实说清道理外,科普作品也同样需要激情充沛,用美好的文字来犒劳阅读的辛苦。尽管传播知识是前提,但却不妨多一点人文情怀。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
CERN会同站自筹资金建成国家标准气象观测场
《中国科学》D辑:“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内容已全部上网
全球变暖给珠峰带来何种影响?——三十年后六问珠峰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6年巡礼
论文质量不敌数量 中国科学界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警惕生态伪科学
三位美国科学家参观长武站
证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青年科学家李庆军研究员到哀牢山站考察
中国土壤学会关于召开“纪念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暨2020年的中国土壤科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1 页 101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