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合新闻 |
京津冀为防治风沙将生态移民50万 |
关键字:沙尘暴,京津冀,生态移民
来源: 《京华时报》,中国科学院网站
时间: 2005-03-17 点击率: 1107618 |
摘 要: 在去国务院工作以前,王志宝在国家林业局当了10多年的局长。在他的记忆中,解决沙尘暴问题,一直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生态移民”的主要推动者。正是通过生态移民、建造防沙林等一系列手段,沙尘暴才在近几年没有又一次肆虐北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志宝表示,北京门头沟、延庆等6个区县的部分山区居民将生态移民。 |
在去国务院工作以前,王志宝在国家林业局当了10多年的局长。在他的记忆中,解决沙尘暴问题,一直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生态移民”的主要推动者。正是通过生态移民、建造防沙林等一系列手段,沙尘暴才在近几年没有又一次肆虐北京。在接受采访时,王志宝表示,北京门头沟、延庆等6个区县的部分山区居民将生态移民。 50万平方公里沙地需治理 记者:天气预报说北京近几天有4到6级大风,您会不会担心? 王志宝:我看这应该是很正常的。 记者:您不担心是不是因为对国家沙源治理成果有信心? 王志宝:应该这么讲,从2000年到现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经实施四年多了,我们植被的恢复情况还是非常好的,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你们有机会到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去看看,就可以体会到。沙尘暴产生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气候,大风天气,这是最主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土地的沙化形成的沙源。如果我们的生态建设好一些,特别是风向经过的土地沙化现象少一些,沙尘暴就会减轻。即使产生沙尘暴,也非常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深入,沙尘暴会一年比一年少。 记者:有一种观点———治沙就是治沙漠,感觉上这是不可能的。 王志宝:对,这是对防沙治沙工程的一种误解。沙漠化土地不是沙漠。防沙治沙主要有三种治理对象:一是过去有植被覆盖,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导致沙化的土地;二是在大风的作用下,沙漠推进带的边缘地;第三个就是沙漠中存在的绿洲,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被淹没了。从这个意义讲,全国范围内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大概是50万平方公里。 5年前沙尘暴引发治理行动 记者:给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沙尘暴是哪次? 王志宝:是2000年4月5日的沙尘暴,那次对北京的影响也特别大,几十米外就看不见人了。我那时候正担任国家林业局局长,那天正好在党校学习。有的同志就问我,“这么大的沙尘,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你有什么感想?”我就和他们讲,“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沙尘暴,就不可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开展大规模治理活动的时机到了”。 记者:坏事变成了好事,这之后您做了什么? 王志宝:回来以后我组织了国家林业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2000年4月27日向国务院和国务院领导进行了汇报,5月初国务院领导就带队全面考察了京津地区的沙源地区。就在那次考察后,决定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沙源地区其实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存在,面积非常广,但考虑到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决定在首都地区先搞起来。也希望先在这里取得经验,再推广到全国。 记者: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情况? 王志宝:这个工程是2000年9月开始实施的,主要涉及环京津地区的74个县。包括退耕还林、森林退化保护、草原退化保护,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生态移民多方获益 记者:我知道后来还加进了一项内容是生态移民?为什么会加入这一项目? 王志宝:在全国的生态治理工程启动以后,2001年春天我调到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管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了解生态治理工程进展的情况,我和李子彬副主任带队到各地进行调查。经过数次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有些地方生态环境很脆弱,却聚居着大量的人群,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比如西南有些陡坡山区,基本上没有生存条件,但两个三四十度的陡坡上却住满了人。他们在这里开垦农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根本不打粮,所以居民也很穷。再比如位于京津风沙源的浑善达克沙地,那里还有个别的村落,村落里的人靠放牧为生,但那里草很少,树很少,多少亩地也养不了一只羊,生态恶化程度很严重。调研结果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将沙源地的居民迁走,这样既可以使当地居民脱贫,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一举两得。 王志宝:一举多得。根据目前的生态移民情况来看,居民迁出来后可以获得耕种条件更好的几亩地,或者弄个蔬菜大棚。搬迁以前,那些村落里没有学校,在搬迁新址,当地政府已经给移民们盖好了小学,孩子受教育问题就解决了,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此外,搬迁以前那里电视也看不到,广播也听不到,什么消息都不知道。搬迁出来后,移民们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新的村落中全部使用电灯。可以说,生态移民工程把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这是对人的好处。 对生态治理方面的好处不言而喻,在那些控制地,我们进行封育,植被很快就恢复了,这就能为北京很好地防治风沙。 记者:京津附近生态移民涉及哪些地区? 王志宝:京津地区计划移民50万,移民带包括内蒙古、河北的张家口、承德等地以及北京的门头沟、延庆等6个区县的部分山区。目前,第一批20万移民工作已接近尾声。 全国推广治理经验 记者:这个工程实施到现在,对北京有哪些可见的影响? 王志宝:这个问题你应该问你自己的感觉———现在的风沙是不是确实比以前少了。 记者:国家林业局不久前发布了为期5年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台这样一个规划? 王志宝:主要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经过4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到2007年也就基本结束了,现在把它的经验推广到全国是非常好的时机。 记者:我注意到,在这个规划里对京津地区生态移民提的是“适度”两个字,为什么这么谨慎? 王志宝:这主要是涉及经济问题。目前,生态移民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协调,国家林业局负责规划制定。生态移民是一项巨大的人口迁移工程,多少人应该迁移,迁向何方,财政方面怎么配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持谨慎态度是正常的。 补偿款必须用于移民 记者:在生态移民这一方面,有没有什么原则?例如“就近移民”? 王志宝:在这个问题上,每个地方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京津地区是和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的,就是把他们迁到县城和城镇的附近,这样做,也是出于移民们可以很方便出售农产品的考虑。 记者:京津地区对这些移民制定了哪些补偿措施? 王志宝:当年我们研究制定的政策补助是,国家财政无偿补助每个人5000元,这个钱用来盖房子、修建基础设施比如建小学啊、通电啊等等。这种措施可能存在不足,因为每个地方的拆迁成本都不一样,地方根据需要会适当地调整补助标准。我有一个个人观点,一个人从无法生存的地方搬到比较好的地方,自己也应该投入一部分劳动建设新家园。这样,通过中央、地方、个人三方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记者:国家补助的这5000元钱能全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吗? 王志宝:这不一定。因为有一部分要用来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财力较弱的地方政府可能会留一些,但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这笔钱必须用于移民工程。 记者: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起来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换一种说法,您听到抱怨的声音了吗? 王志宝:我走过很多已经进行过“生态移民”的村落。从总体来讲,我还没听到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因为他们的生活的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