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研新闻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呼唤公众参与 |
关键字:规划
时间: 2003-06-24 点击率: 1129299 |
摘 要: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已经启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将本着“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原则,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以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已经启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将本着“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原则,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以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科技部部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徐冠华23日说,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争鸣,大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环境,通过广泛的交流、积极的争论,达到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目的。现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网站已经开通,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开辟网上专题论坛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对此次规划制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国还将建立包括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战略专家库,成立以战略专家为主体的若干专题研究组,并尽可能调动一线科技人员参与。同时加强各研究专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定期交流讨论制度和阶段成果的动态报告制度。初步研究报告形成后,将提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请其提出咨询报告。
徐冠华说,我国还将随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听取他们对研究进展及重大战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新闻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规划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启动,与国家发展关系密切的科技规划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以前制定的各项科技规划更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记者23日从科技部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共编制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其中《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动员的人力最多,实施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有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其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从中进一步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强调实事求是,不片面追求“赶超”,而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此次规划有其突出特点:一是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技术政策的颁布实施,作为指导、监督、检查我国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政策依据,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三是相继出台了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等科技计划,保证了规划的实施,为国家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进行了有益探索。
其他几个规划分别是:《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
(记者 张景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