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我们不能放弃太湖”
关键字:太湖,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7-06-19  点击率: 1791402

来自我国唯一湖泊-流域系统研究机构中科院地理与湖泊所的报道 
科学时报    作者:记者 李晨

   
    “十五”国家曾设太湖重大专项,并分别设有3个相关课题。3个课题对太湖水质的改善与保护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针对性。但现在,研究中断,许多工程设施面临缺损、溃败,修护维艰,如不及时恢复和持续研究,将使“十五”国家的科技投资呈负面效应,使太湖的污染治理功亏一篑。

  
    6月5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分别参与无锡市政府,江苏省水利厅、环保厅、科技厅等组织的太湖蓝藻水华事件论证会的专家们终于有时间回到所里碰头,他们要汇总各方面的调查信息和研究结果,撰写报告并提交给中科院,科学地分析太湖蓝藻水华污染无锡市饮水水源事件的前因后果。

    “谁也没想到事情发生得这么快”

    “我到6月9日之前都没有时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执行站长胡维平一看到记者走近,立刻无可奈何地说。停水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他每天睡得很少。受江苏省环保厅的委托,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调查,和所里其他研究人员商量对策,并把应急措施提交给有关部门。

    “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们所几位长期观测和研究太湖水华的研究员就分别被几个相关政府部门请去了,应该说反应是很快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副所长沈吉告诉记者,早在4月25日,湖泊所生态站就发现太湖蓝藻水华比去年提前一个月大面积暴发。这一情况引起科学家的高度警觉,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江苏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五一长假期间,研究人员没有休息,在太湖生态站周围进行了严密观测。5月2日,该所研究员秦伯强等人在太湖站监测到,梅梁湾所有测点藻类叶绿素a含量全部超过40μg/l,其中鼋头渚三山水域藻类叶绿素a含量达到179μg/l,藻类水华在梅梁湾全湾暴发。

    另一方面,鼋头渚作为风景名胜,五一期间蓝藻水华暴发引起的恶臭遭到多起游客投诉,这也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长假一结束,江苏省有关部门就邀请多方科研人员商讨对策。5月8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作为参与机构之一,向江苏省政府提交了题为《太湖梅梁湾2007年藻类水华大规模暴发原因分析及应急措施建议》的报告。该所是当时唯一能提交一份完整报告的科研机构。

    这份报告全文3000多字,分析了梅梁湾藻类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构成水华发生的基础——今年水温高于正常年份,适宜蓝藻生长;太湖水位较低,水体光照强度利于藻类生长;偏南风较多,利于藻类向梅梁湾聚集。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蓝藻水华的预防措施,包括机械去除蓝藻、引水提高太湖水位等,此外还包括全面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建议。

    报告写到:“建议未来几年内,在每年4月份左右,即蓝藻开始复苏并大量繁殖前,在景观湖区和水厂取水口采取必要措施,根据天气预报的温度与风速和风向,提前采用改性黏土,将正处于生长繁殖初期的蓝藻群体沉降到湖底,控制其生长,减少蓝藻水华发生的概率。”

    “我们的建议提交给了有关部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发生得这么快。”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孔繁翔说。

    胡维平在6月5日碰头会上说,停水事件发生后,无锡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在征询多方意见后,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基本上沿用了地理与湖泊所5月8日报告中的主要建议。这天夜里(6月6日凌晨2点左右),太湖站副站长季江被一个电话叫醒,胡维平让他帮忙核对一个数据,用于模拟取水口附近湖水流动的方向和流量、流速等,以进一步把握取水口附近湖流的动向。胡维平等人干了通宵,终于把最新的材料提交给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

    “我们有几十年的科研积累”

    6月6日下午的太湖梅梁湾东岸,刮着东北风,记者几乎已看不到蓝藻水华的踪影,也没有闻到水华那种特有的恶臭。几位在太湖站作实验的湖泊所研究生告诉记者,一周前这里还能闻到蓝藻死亡腐烂后散发的恶臭。虽然他们和蓝藻打交道的时间也不短,但看他们脸上的表情,似乎只要提起“水华”这个词,就能“闻”到那股刺鼻的恶臭。

    在恢复供水的几天里,无锡市民对水龙头里的水还抱着一种观望态度。“那天上午我出门的时候还好好的,下午回来以后就很臭了,洗衣服也是臭的。”谈起停水当天的情况,一位无锡市民心有余悸。

    “如果不是这次污染了无锡市最大水厂的取水口并引起了停水,整个社会还可能不会那么关注太湖的蓝藻及其危害,停水也许能给人们一个警示。”孔繁翔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里太湖蓝藻水华越发严重,去年8月的卫星图片说明,去年整个太湖发生了全湖性的蓝藻水华,而以往,水华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太湖中,并不会连成大片。去年8月29日,太湖临近苏州市的湖区水面也报告有水华,而往年这里是水华较少发生的区域,这也证明了孔繁翔等人对全湖发生水华的设想。“今年水华比去年早了一个月,在合适的水文与气象条件下,有可能还会像去年那样发生全湖性的水华。”孔繁翔说。

    “水华在湖心的时候,人们很难看到,也不会注意。这次停水事件后,连我在香港的同学都在网上询问我蓝藻的情况,并且想从我们这里要一些蓝藻水样去研究其毒性。以前他们根本不会在网上和我谈这些话题。”研究生王芳这样告诉记者。

    据介绍,湖泊所几十年来的工作大多是围绕太湖上的各种科学问题进行的。“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地提出应对方案,是因为我们有着几十年的科研积累。”秦伯强说。

    据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2001年8月,该所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以后,参与了“863”项目“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等,掌握了我国大量湖泊的最新状况。

    “建议成立水华初步预警机制”

    作为“973”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孔繁翔认为,湖泊治理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控制外源。“治理湖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源控制,这是湖泊治理的基础,即切断或减少外来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农田灌溉水、生活污水等;一是排除内因,进行湖底疏浚、清理底泥,改变湖泊本身的富营养化来源。国外那些成功的治理案例都采用了这两大策略,其他的治理方案只是应急措施,属于具体技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的长期富营养化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孔繁翔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成功治理的湖泊主要在欧洲,但这些湖泊面积较小,且大多为深水湖泊,功能比较单一,往往只是饮用水水源地,且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法律保障。而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功能复杂,既是饮用水水源地,也是长江泄洪重要湖泊;既是养殖业区域,又是渔业大户;既有水上交通功能,也是旅游景区。这些因素造成太湖治理的复杂性。

    孔繁翔认为:“应急措施要当做日常工作来做,建议成立太湖蓝藻水华控制和围栏管理的日常机构。”无锡市自来水水质出现问题,毗邻无锡共饮太湖水的苏州市也预感到蓝藻水华的问题及其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为防患于未然,6月4日,苏州市环保局邀请孔繁翔和同事谷孝鸿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孔繁翔告诉记者,目前太湖蓝藻水华一般分布在西湖区,而苏州位于东太湖,因此在夏季盛行东南风时,位于太湖东岸的苏州市的主要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一般不会受到蓝藻水华的影响。但是,根据去年8月下旬在全太湖发生蓝藻水华的同时,苏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曾经发现了一定规模的蓝藻水华现象,而且考虑到今年太湖蓝藻水华发生时间早、规模大,持续时间有可能会比往年更长,随着高温季节的来临,在适当的水文与气象条件下,太湖蓝藻水华向全湖发展将难以避免,苏州市的水源地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水华污染的影响。

    孔繁翔建议,建立苏州市水华初步预警机制,通过及时获取重要的遥感和气象信息,在适合蓝藻水华形成的水文与气象时间段,在主要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外围设立监测点,加大水源地的水质连续自动监测力度,争取在水华尚未到达取水口时便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如水利调水、围栏隔藻、物理除藻、机械捞藻等。

    据悉,苏州市环保局充分肯定了这些专家建议,并立即向市领导汇报并有计划地予以落实。

    “‘十一五’要继续研究”

    “生物控藻”、“繁保区”等牌子在湖中立着。6月7日,当记者来到“863”项目在太湖梅梁湾青龙口水厂外建成的示范工程时,这里已经移交给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一年时间了。该工程是超大规模、融合多种治理技术的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4层防御工事,多个生态回复区域,建成后对当地的蓝藻水华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记者眼前的第一道防线是没有连成完整一条线的水上围隔,其顶部浮在水面,下部延伸到水底。在第二道水泥桩防线旁,记者看到原来看守的小屋内空无一人,内测第三道和第四道围隔也和第一道的情况差不多。尽管如此,停水事件发生后,这里的水质还比较好,为了救急,原本已经不再向无锡市供水的青龙口水厂又开始供水。

    “十五”太湖重大专项,设有“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和“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3个课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原所长屠清瑛认为,这3个课题选题正确,对太湖水质的改善与保护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许多技术与工程的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并且其技术及工程体系更须总结提高、深化完善。现在研究中断,许多工程设施面临缺损、溃败,修护维艰,如不及时恢复和持续研究,将使“十五”国家的科技投资呈现负面效应,使太湖的污染治理功亏一篑。如抛弃现有示范研究基础,另起炉灶,则必将造成更大浪费。“所以,‘十一五’期间还应当继续进行有关研究。”屠清瑛说。

    “如果按照环境容量实行总量控制,一步步地落实治理措施,湖泊治理还是有希望的。我们不能放弃太湖!”屠清瑛曾在我国湖泊研究史上参与过滇池、巢湖等湖泊的研究和治理,对湖泊深有感情。

    然而,太湖究竟如何治理?屠清瑛告诉记者,水华频频暴发,说明太湖富营养化在恶性发展,要从源头上控制水华,必须改变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制定出一整套治理规划。这不仅需要科学家提供治理方案和思想,还需要政府全力贯彻实施。

相关文章:
First Announcement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on
Global Change and the Terrestri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我国的水资源及可持续发展
试论生态环境需水量
中科院资环局:在野外工作中注意严防非典向农村扩散
中科院海洋所“科交2号”提高出海作业能力
“长期生态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延期召开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防非期间的管理规定
封丘站一手抓预防非典,一手抓工作
禹城实验站职工坚持在一线工作,抗“非典”、科研两不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
相关文章分页:  共 564 页 5634 条记录 9 3[21][22][23][24][25][26][27][28][29][3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