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国际前沿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节选):海洋赤潮
关键字:海洋,赤潮   来源: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时间: 2005-03-01  点击率: 1129858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6 海洋赤潮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供

  为进一步做好赤潮的防灾和减灾工作,2004年,国家海洋局将我国近岸的15个重点生态敏感区增设为赤潮监控区,使其总量达到33个。其中,渤黄海13个,东海11个,南海9个,从整体上扩大了赤潮的监控范围。在监控区内开展了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保证对监控区内赤潮的发现率达百分之百,并及时发布赤潮发生、发展相关的信息。赤潮灾害发生时,当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加强赤潮毒素检测工作,确保了不让受赤潮毒素污染的水产品进入市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提请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将赤潮对养殖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004年,全海域发现赤潮的次数较上年减少,面积增加,其中大面积赤潮集中在东海和渤海。

2003~2004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赤潮发生次数

累计发生面积

2003

2004

2003

2004

12

12

460

6 520

5

13

410

820

86

53

12 990

17 880

16

18

690

1 410

119

96

14 550

26 630



  全年共发现赤潮96次,较2003年减少约19%;赤潮累计发生面积约26 630平方公里,较2003年增加约83%。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近1 4510平方公里,分别占到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58%和55%。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4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16次,接近或超过1 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0次,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长江口外和浙江沿海。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20余次,面积约7 00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等。

    
2003~2004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省、市

 

面积(Km2

主要赤潮生物种类

2003

2004

2003

2004

2003

2004

5

6

220

520

夜光藻

夜光藻、棕囊藻 sp.

6

3

90

260

夜光藻

夜光藻

1

4

100

3 230

海洋卡盾藻

米氏凯伦藻

5

10

460

3 230

红色中缢虫

球形棕囊藻、红色中缢虫

0

2

0

100

——

多纹膝沟藻、夜光藻

8

4

2 280

1 100

中肋骨条藻

具齿原甲藻、中肋骨条藻

49

38

8 970

16 460

具齿原甲藻

具齿原甲藻

29

12

1 740

320

夜光藻、具齿原甲藻

夜光藻、具齿原甲藻

广

14

17

650

1 380

中肋骨条藻

中肋海链藻、棕囊藻 sp.

广 西

1

1

10

30

红海束毛藻

红海束毛藻

1

0

30

0

球形棕囊藻

——



  2004年各海区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

  黄海  首次赤潮发生于3月下旬,高发期在8~9月。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比2003年增加约1.5倍和1倍,但多为小范围发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以甲藻为主。

  渤海  赤潮高发期集中在6月。赤潮发生次数与2003年持平,但累计面积较上年增加约13倍。其中,6月11日黄河口附近海域棕囊藻赤潮面积约1 850平方公里;6月12日天津塘沽附近海域至渤海湾中东部和北部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面积约3 200平方公里。棕囊藻与米氏凯伦藻均为有毒藻类,在渤海引发赤潮尚属首次。

  东海  赤潮发生次数虽较2003年减少约37%,但累计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45%,为历史最高水平。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约占全海域的56%和68%。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其中,5月中下旬浙江近岸海域发生赤潮25起,累计面积近13 000平方公里。大面积赤潮集中在长江口外嵊山海域、中街山列岛邻近海域,渔山列岛至南麂列岛等浙江中、南部海域。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无毒),由该种形成的赤潮分别占到整个东海区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76%和94%。

  南海  赤潮发生次数与2003年持平,但累计面积较上年增加1倍。其中,11月中旬在汕头广澳岛附近海域爆发的棕囊藻赤潮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

2004年6月11~12日,中国海监飞机和船舶在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国家海洋局及时向公众通报赤潮发生及变化动态,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等部门成立联合督察组,确保实现对赤潮动态的有效监控,将赤潮对养殖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防止了受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流入市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关文章: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我们需要深海海洋科技基地
珠海发生大面积赤潮 专家称赤潮是广东干旱前兆
胶州湾发生大面积赤潮
海草遭到大量破坏 海洋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海洋生命调查”项目实施三年来 第一本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汕头港外惊现大面积赤潮 对渔业资源损害较大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胶州湾发生大面积赤潮
海洋种群数已很难恢复
相关文章分页:  共 4 页 33 条记录 9 3[1][2][3][4]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