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国际前沿
山东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初探
关键字:水,生态,恢复   来源: 山东水利网   时间: 2007-03-21  点击率: 1190535

  摘 要:论述了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演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初步的措施及建议。

  1  流域概况

  山东省海河流域东西长360km 左右, 南北宽80km 左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在1/ 5000~1/ 20000 之间, 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流域, 总面积29713km2 ,人口1485 万人,耕地160 万hm2 。

  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46mm ,其中70 %集中在7~9 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300mm。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4 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7.9 亿m3 ,水资源总量36.41 亿m3 ,人均不足300m3 ,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2  水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海河流域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排涝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但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对自然界的干扰,超过了其自身恢复、再造能力,致使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致遭到破坏。本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2.1  环境改善阶段(1949~1957 年)

  该阶段对流域内干流河道及部分主要支流进行了初步治理,改善了排水条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全面发展。此阶段河水清澈,碧波荡漾。

  2.2  自然平衡、自我修复阶段(1958~1965 年)

  该阶段为流域丰水期,主要矛盾是防洪排涝。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水污染矛盾不突出,河道通畅,河水清澈,水生生物比较丰富。

  2.3  平衡转向恶化阶段(1965~1980 年)

  该阶段对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及支流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兴建了大量节制闸,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对水的控制、利用能力得到加强,但却改变了河道形态和水的自然流势,且随着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河道流量随之减少,以致断流,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这一阶段发生了几个干旱年,多次掀起打井高潮,地下水被超量开发利用,开始形成地下水漏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污染问题日渐显现。

  2.4  持续恶化阶段(1980 年至今)

  1980 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规模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河道生态用水不断减少,断流时间加长,断流范围扩大,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超采日益严重,漏斗范围不断扩大。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3.1  水污染严重,河道功能退化

  据统计,全流域每年有5 亿t 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各级河道, 致使水资源严重污染, 在被检测的1100km 河道上,水质均为超V 类,主要污染物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生化需氧量等,尤其是高锰酸盐、氨氮被检断面超标率大多达100 %。

  3.2  城市水面严重不足

  根据水面生态效益法,城市水面面积应占城市面积的1/ 6 ,但现有面积不足城市规划面积的7 %。

  3.3  水土流失严重

  本流域属黄河冲积平原,遗留有莘县—冠县—临清—夏津—德州、莘县—阳谷—聊城—茌平—高唐及平原—临邑—商河—惠民等故道,以决口扇形地、河滩高地为主,属中度风蚀水蚀区,面积1750km2 ,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引黄灌区沉沙池区和干渠两岸形成了80km2 沙化面积,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3.4  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

  浅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分布在沿卫运河、漳卫新河一带,主要有莘县—冠县、夏津—武城、德城—宁津三大片,面积6100km2 ,最大埋深22.7m。深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境内,已与沧州、衡水漏斗连成一片,最大埋深100m ,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3.5  河道长期断流、入海水量严重不足

  河道断流天数大多年份在300 天以上,虽有一定入海水量,但集中在7 、8 月份,破坏了河口生态平衡。

  4  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目标

  通过实施节水治污、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保持以及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使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总体恢复到20 世纪70 年代初的水平,基本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  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及建议

  5.1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发展低耗水产业。坚持以供定需原则,量水而行。在经济规模、城镇布局和人口发展等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适时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扩大旱作农业面积。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既要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确定水价,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配置。水价是促进节水、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重要经济杠杆,现有水价与面临的缺水形势很不适应,建议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和流域特点的合理水价。

  5.2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水环境

  搞好水污染防治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抓起,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运用经济、政策法规、技术手段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由从末端处理改为源头控制。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管理,不达标的污水禁止排放。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增收污水处理费,用经济手段控制污染。

  5.3  控制地下水开采,改善水文地质环境

  根据地下水超采情况和造成的危害程度,对地下水开采实行分区管理。深层地下水和浅层严重超采区实行禁采,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实行限采,轻微超采区实行控采,实现采补平衡。通过地下水开采控制,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恢复。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对新增取水户,必须对其开采方式、取水层位,开采水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

  5.4  优化水源工程调度,改善河道水生态

  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汛期应保有一定的水位,以满足生物繁衍生存需要。在满足防汛除涝的前提下,通过对拦河闸的合理调度,增加雨洪水拦蓄量。实施河网联合调度,提高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本流域地势平缓,干流河道之间已有大量连通沟渠,具备良好的联合调度条件。为恢复生态,蓄滞洪区宜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防洪功能的做法,变被动滞洪为主动滞洪,采取分区滞洪方式,适当恢复湿地,发挥滞洪区水生态环境功能。

                                             作者:郑佃祥 

相关文章:
著名水处理专家刘光钊为中国水环境治理支招
非洲水利部长共同探讨水危机问题 呼吁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提供资助
所领导班子到沈阳生态站检查指导工作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授访问沈阳生态所
中国东北部第一大湖呼伦湖水环境恶化
中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在沈阳成立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第四届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保育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贵州省基本形成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框架
相关文章分页:  共 84 页 838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