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友好往来
我国科研环境大幅改善
关键字:科研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5-04-13  点击率: 162959

      走进现今的中国科研院所,人们会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中国的科学研究条件与环境已经与国际接轨,某些装备甚至已超过发达国家。然而,两年前,中国科学研究的“硬”环境,即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是一个令人忧心的话题。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正是由于我国科研基础条件的相对薄弱,许多科技人员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往往输在了起跑线上。”正因为看到这一点,自2003年始,我国政府先后部署启动了一系列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与实验基地建设、科学数据共享、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与共享、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网络科技环境、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6个方面的项目,并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使中国的科研“硬”环境,实实在在“硬”了起来。在科研机构,人们不再听到科研人员抱怨科研设施的低劣。

      那么,最近两年,中国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究竟开展了哪些工作才扭转了落后局面呢?

      在大型科学仪器装备与实验基地建设方面,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总体牵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参加,开展了“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项目,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项目以推动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通过建立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等软硬件条件以及制定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现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中央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工作提供科学、合理、公正的技术支撑,保证新增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确实能够避免重复、浪费和布局不合理的弊病。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中心——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于日前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由科技部联合中科院等部门和地方,采用共建共享方式建立了7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它的成立即是中国认知科学领域发展和国际接轨的标志,装备了中国第一台用于脑功能成像研究的3Tesla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已于2003年6月对外开放试运行,目前已有来自各研究单位的30多个课题通过专家评审,上机运行。中心的3Tesla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像质量已跻身国际最高水准之列。同时,中心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所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的装备,建设形成了国际先进水平,以磁共振成像和高分辨脑电成像相结合、磁共振成像和穿头颅磁刺激定位相结合为特色(既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又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脑成像实验环境。

      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部启动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专项,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21家单位共同参与,采取广泛联合、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人员就全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在数字资源加工规范、基本元数据规范、各种专门元数据规范、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数字资源检索协议等问题均进行了仔细研究。

      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和“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项目。项目立足于中国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现状,紧密跟踪科学发展前沿,以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安全保藏、保障生物安全、共享和利用为主要目标,规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基本信息和性状描述的要求,规定了微生物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和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复核和保藏的程序与方法,为促进资源的高效共享和持续利用提供了条件。

      此外,中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在网络科技环境、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方面均有相应推进,加之地方政府的努力,中国科研基础设施已彻底改观。 
 
 
 

相关文章:
千烟洲生态站科研人员到哀牢山生态站考察
中科院地化所科研人员到哀牢山站布置实验设施
中科院地化所科研人员到哀牢山站布置实验设施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到哀牢山生态站考察
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员到哀牢山生态站考察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5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