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友好往来
时评:“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关键字:太湖,蓝藻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 2007-06-25  点击率: 959702
  摘 要: 今年夏天,一场现代科技与古老生物——蓝藻之间的较量在所难免。无锡太湖局部水域继5月29日爆发蓝藻引发无锡城市水危机之后,近日,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再一次出现蓝藻聚集的现象。而在上一次危机化解后,专家就提醒,太湖蓝藻随时有再爆发的可能,而且可能会持续整个夏天。
今年夏天,一场现代科技与古老生物——蓝藻之间的较量在所难免。无锡太湖局部水域继5月29日爆发蓝藻引发无锡城市水危机之后,近日,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再一次出现蓝藻聚集的现象。而在上一次危机化解后,专家就提醒,太湖蓝藻随时有再爆发的可能,而且可能会持续整个夏天。

    改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

    当“‘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从脑海里跳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的好日子是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改善环境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太湖美,人们歌唱太湖,不仅在于太湖水美,还在于太湖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无锡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富庶之地。但在蓝藻爆发的那几日里,无锡市民的生活却因为每日最基本的饮水需求而被彻底改变。当5月29日这一天,他们打开自来水龙头,从里面流出的水却充满着恶臭,从这一刻开始,他们有的为喝上矿泉水而到超市排长队,有的家庭为买水一次就投资几百元,一位市民面对电视镜头,表示因买不上矿泉水他只好用啤酒代替饮水,另一位市民说,他实在忍不住想洗个澡,却只好用自来水洗完后再用桶装水冲掉身上的臭味。凡此种种,追求现代化生活品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品质还有多高呢,那几日里的无锡市民,生活于他们实在是只剩下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喝上干净的水。

    所幸,由于政府和各方的努力,他们的困境不几日就得到了解脱,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正常。然而,正像老话说的,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把蓝藻爆发称为事件,似有不妥,因为按照环保部门的说法,蓝藻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既然是一个天长日久累积的过程,就不存在一个事件所应具有的始作俑者的问题,似乎大家都挺无辜,特别是那些吃了苦头的市民们。但再要细细想来,谁又脱得了干系呢。

    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这条路上,承载了多少人不正常的攀富心态。在太湖不断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为太湖减轻一点负担吗?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我们尝到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然而,一个蓝藻爆发就可能悄悄拿走我们的好日子,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明天还会有红藻、黑藻、黄藻等等在等着我们。

    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小企业众多可谓星罗棋布,这些企业充满了活力,他们创造了财富,却也在超量地消耗着水资源,蓝藻事件告诉我们,对资源取之有度,才能使财富实现正效应,否则,富裕只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

    来自江苏、浙江省水利部门的信息表明,水网纵横,水资源丰富是人们对江、浙一带的印象,但实际上,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这种状况使太湖水乡早已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而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因而不同程度地还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

    江苏的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在苏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使80%的内河水质恶化,苏南已成为江苏省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

    杭州水域地表水常年供应量的85%取自钱塘江,市域内83.7%的土地面积和80.5%的人口位于其流域内。然而,几年来流域内连续发生了蓝藻、三江口死鱼、水葫芦疯长等污染事件,加上富春江大坝4万吨垃圾污染以及下游咸潮影响,严重影响了杭州市居民饮用水源的安全。

    “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的人们也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分析认为,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与“十五”计划水质目标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按照污染物来源,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类。其中,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也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

    秦伯强说,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但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总体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

    变“多头治水”为和谐治水

    多年来,国家和江浙沪三地政府对太湖环境治理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也曾搞过轰轰烈烈的“零点行动”,但到头来,并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除了技术性的问题,还因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如今,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和谐治理。

    针对蓝藻爆发,多家媒体上报道了许多专家建议,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负责太湖综合治理的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治理步骤,全面、科学、长期的对太湖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不错,在太湖治理方面,许多部门都与此有关。水利、环保、气象、国土、科技等等,被称为“多龙治水”。在我国,一说到这种协调条条块块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一种更高级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其实,这种体制性的弊病,不独太湖治理中有,前几年的滇池治理不也被责问,几十亿如何被打了水漂吗?还有我国大部分江河湖泊都面临着同样问题,难道我们都必须这样叠床架屋地成立起许多新的行政机构吗?

    有专家悲观地认为,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单个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无力回天。如果按照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未来10~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很难有根本好转。

    但也有专家提出转变思路、实现和谐发展的观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朝着科学发展的思路调整,一直以来的“就水治水”的治理思路正在得到改变,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的有机结合,正在成为治理模式的新的选择。专家们认为,只要按照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部门、地方协调动作,采取综合手段,就能使针对太湖治理的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效应,在不久的将来,还太湖以清澈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关文章:
中科院资环局傅伯杰局长视察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973“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太湖治理主体工程竣工 长江水年底入太湖
太湖水正在变清
太湖“863”消浪与围隔基础工程初见功效
今年国家将向太湖流域调引25亿立方米长江水
李家洋副院长一行视察我太湖站
太湖站在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
CERN综合中心于贵瑞主任一行视察太湖站
“数据报送规范及综合、数据共享网站管理培训班”在太湖之滨顺利开课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3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