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9期) |
关键字:论文,摘要
时间: 2003-04-14 点击率: 165402 |
摘 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9期)
本期为荒漠生态系统论文摘要
如需要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长期影响
李新荣 肖洪浪 刘立超 张景光 王新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兰州 730000)
摘 要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始建于1956年,46年来不仅确保了包兰铁路沙漠地段的畅通无阻,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交通干线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模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被建立4~5年后,沙丘表面物理结构初步得到稳定,并由大气降尘形成的无机土壤结皮逐渐演变形成土壤微生物结皮。荒漠藻类、苔藓和地衣等隐花植物在结皮层中得到了大量的繁衍:固沙植被建立46年后出现藻类24种;苔藓仅有5种,少于天然固定沙丘结皮上的种类,此外,地衣也在植被区发现,这说明固定沙丘景观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相对于流沙区,固沙植被区近地面风速降低了4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60%,其中N、P、K等荒漠生态系统主要限制养分因子及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沙丘表层成土过程明显;土壤水分循环的时空变异驱动了植被的演变,为大量的草本的侵入和定居创造了条件;此外,对鸟类、昆虫和土壤动物及荒漠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6年后,固沙植被区共有鸟类28种,昆虫50种,动物23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原有的相对单一的固沙植被演变成一个结构、组成和功能相对复杂的荒漠生态系统。沙坡头地区生态环境在人为促进下的恢复为我国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 固沙植被 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
-------------------------------------
生态脆弱带不同区域优势近缘灌木的气体交换与调节
周海燕 张景光 李新荣 赵亮 龙利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兰州730000)
摘 要
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分别为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典型区域-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的优势建群灌木。为了探讨生长在地理位置相距很远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但亲缘关系较近的沙漠植物种间特性的差异及近缘种间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对三种灌木在原产地和引种地(腾格里沙漠)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β胡萝卜素和脯氨酸累积等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各区优势灌木的气体交换特征不同,主要依照区域光照和温湿条件的不同组合而变化,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组合最利于其建群种的生长;引进种对引种地环境变化的反应调节较乡土种敏感;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近缘种间生理特性相近,引种易于成功。
关键词: 生态脆弱带 小叶锦鸡儿 中间锦鸡儿 柠条 气体交换与调节
-------------------------------------
农牧交错带土壤养分空间变化与地表破碎
―以科尔沁沙地南部的奈曼旗为例
赵学勇 张铜会 赵哈林 崔建垣 李玉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730000 兰州)
摘 要
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导致的生境破碎不仅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特征和覆盖状况,而且能够影响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动态,进一步引起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东部的奈曼旗中部沙地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和流动沙丘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由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到流动沙丘,土壤10厘米深度内的有机C和全N的含量与相对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土壤有机C和全N的含量减少。从旱作农田到流动沙丘土壤有机C和全N的含量随着相对高度的减小而减少。奈曼旗中部沙地灌溉农田土壤全N和有机C含量的垂直分布呈锯齿状,表现为明显的多‘峰谷’性,这种变化与土壤的粘土层/有机质层和沙层交错分布的特点有关。尽管研究区的土壤发生了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土壤的全N含量和有机C含量之间依然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土壤有机C 全N 空间分布
-------------------------------------
科尔沁沙地灌溉与施肥对退化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张铜会 赵哈林 李玉霖 赵学勇 崔建垣 张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摘 要
在科尔沁沙地典型的退化草地上,开展了按照裂区组合设计的灌溉与施肥二因素试验。灌溉设4个处理,0mm(W1)、30mm (W2)、67.5mm (W3)和90mm (W4)。施肥设处理4个,0kg/hm (N1), 150kg/hm (N2),375kg/hm (N3), 600kg/hm (N4)。试验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土壤的储水量强烈受到降水量的影响。由于受到气候干旱和灌溉量的影响,灌水仅对地表0-30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作用,对深层次土壤的含水量基本没有作用。灌溉和施肥对沙地退化草地的植物生物量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灌溉处理以W3的植被生物量为最高128.3g/m2,灌溉处理以N4的为最高147.3g/m2。灌溉处理的W4、W3、W2和W1的耗水量分别为342、326、294和268mm。与其相应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31、0.40、0.36和0.38g/m2.mm。综合分析认为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的基本耗水量为268mm.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 生物量 植被耗水 水分利用率 灌水 施肥 生产力
-------------------------------------
荒漠绿洲区芦苇种群构件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赵文智1常学礼2李启森1 何志斌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730000;2. 烟台师范大学地理旅游系,烟台,264000)
摘 要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Pearson关联分析法研究了河西荒漠绿洲区不同生境中芦苇种群构件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芦苇种群的影响明显,主要体现在:在湿地和地下水埋深小于0.5m的生境中,芦苇种群表现为高的种群密度、低的种群高度、低的地上生物量和高的地下生物量;在地下水埋深为1.5m左右的生境中,芦苇种群地上生物量最高,生长最旺盛。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垂直根茎生物量对芦苇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加强,而水平根茎生物量对芦苇种群生物量的影响呈随机型,这可能是造成芦苇种群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在地下水埋深1.5m左右的生境中,芦苇的垂直根茎对种群生物量影响十分显著(P<0.01);在地下水埋深1.5~4.0m的生境中,影响显著(P<0.05),但在地下水埋深4m以上的生境中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河西荒漠绿洲区,芦苇的最大“水力提升”作用不超过4m。
关键词:芦苇 构件生物量 生境 地下水埋深 关联分析 荒漠绿洲区
-------------------------------------
荒漠地区主要固沙灌木的降水截留过程
王新平,康尔泗,张景光,李新荣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兰州 730000)
摘 要
在沙坡头地区利用灌木柠条和半灌木油蒿对流动沙丘进行固定,经过40 a的演变,逐渐形成由矮灌木与草本植物覆盖的固定沙丘。降水作为唯一补给水源对维持该地区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试验对自然降水条件下单株植物冠层的截留损失水量、冠层截留能力以及截留率与降水属性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固沙群落内植被盖度等指标将所测得单株植物冠层截留转换为群落水平上降水过程中冠层对水分的分割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灌木类型的群落对降水截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盖度达33.9%的油蒿群落,当单株植物投影盖度平均为39 ´ 100 cm2时,其冠层持水能力约为0.7441 mm,群落截留损失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26.82%。而盖度达30.1%的柠条群落,当单株植物投影盖度平均为40.7 ´ 100 cm2时,其冠层截留持水能力约为0.316 mm,群落截留损失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17%。当降水强度小于0.5 mm h-1时,两种植物冠层截留水分与总降水量的比率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当降水强度大于1 mm h-1时,油蒿冠层截留与总降水量的比率基本稳定在0.3~0.4,柠条冠层截留与总降水量的比率基本稳定在0.2~0.3之间,比油蒿群落冠层截留率低10%。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 降水截留; 水分循环; 固定沙丘; 矮灌木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防护体系内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蒋进 王雪芹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提 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我国北方沙漠最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腹地,是我国最大的固定与半固定沙漠。近年来在沙漠腹地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地表的扰动,并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状况。本项研究对工程防护体系内典型部位和原始沙面的土壤水分进行了系统监测,得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程防护体系内土壤含水量整体高于原始沙面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3~4月的补给期、5~7月的失水期、8~10月的弱失水期和11~2月的冻结滞水期。其垂直分布可分为表层30cm的活跃层、30-60cm的过渡层和60cm以下的稳定层。防护体现内坡向和坡度对土壤水分有显著的影响,阴坡明显高于阳坡,陡坡又低于缓坡。
关键词:工程防护体系 土壤水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