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红壤水保的长汀模式 |
关键字:红壤,水土保持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6-05-08 点击率: 1075495 |
摘 要: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区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大、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到处裸露着瘠薄的红土壤,被群众喻为“火焰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长汀县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
“你们不是很想去沙漠吗?这就是一片。”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一位教授来到福建长汀县,望着一片猩红且高热的山岭对他的研究生说。刘永泉老人站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给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院士专家们描述当年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诉说当地村民几乎“无以聊生”。
被称为福建的“老水保”的刘永泉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在福建长汀水土保持站工作,如今已满头华发的他对长汀一带每个山头的过去、现在都了如指掌。
4月23日,考察团马不停蹄地考察了长汀县河田镇乌石炼治理片、策武乡南坑银杏治理片、河田镇水东坊示范场、河田镇罗地村生态修复示范片、三洲乡桐坝小流域杨梅示范片、三洲乡戴坊河等高草灌带治理片等水土流失治理及水保生态建设情况,刘永泉则一路给大家讲解。
“这么贫瘠的红土,花20多年的心血才长出这些大树,实在不易啊!这期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他感慨地说。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区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大、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到处裸露着瘠薄的红土壤,被群众喻为“火焰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长汀县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福建水土保持委员办公室主任杨学震介绍:“1983年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一方面建章立制强封山。另一方面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水保工作人员自己摸索,还经常请教一些专家,陆续探索了‘反弹琵琶’治理法,‘草牧沼果’、‘草牧沼菜’生态恢复模式,低效林‘老头松’改造、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等一系列科技措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据该县水保站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安全,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据测算,2000年径流含沙量由0.35公斤每立方米下降到0.17公斤每立方米,生态安全指数由0.429提高到0.571。
长汀水保站工作人员介绍,自2000年来,由福建省水保委员会牵头在以河田为中心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用“反弹琵琶”的新理念指导治理,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进行综合治理。
冯宗炜院士对“反弹琵琶”模式尤为赞赏,他说:“这种重建植被的模式非常符合立体生态模式。其中,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全面封禁保护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这些措施不但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也使生态与经济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据介绍,水土保持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起始是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后来变为以坡面梯田建设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反弹琵琶”,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单一布局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坚持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了治理与开发、拦与排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才实现了农林牧副的协调发展。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介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效应,促进了修复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变化。”
在肯定了长汀的探索之路后,他说:“请两院院士和专家组团来考察,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希望专家来指导,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合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