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ERN综合评估 |
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 杨振宁说“韧”:中国崛起的成因 |
关键字:中国
时间: 2004-04-21 点击率: 1156149 |
摘 要: 科技日报北京4月20日电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三单元主题报告会上,以一篇《归根的反思》的主题演讲,展示了他在物理学对称性之外,对中国人文传统与科学发展和国家富强之间关系的睿智思考。
|
今年81岁的杨振宁在美国居住近60年后叶落归根,几个月前搬回他渡过美好少年时代的清华园定居。今天下午,他以自称“非正式”的方式,即一套计算机PPT文件伴以聊家常式的闲谈,将有关科学与人文、中西文化差异与民族特性这样深刻的命题娓娓道来,说到精彩处,令在场的1000多名听众热血沸腾。
杨振宁的演讲主题没有过多涉及他所擅长的自然科学,而是以历史、文化为中心。他首先谈到三四个月来“归根”的感触,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每一个城市都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生变化。他写了一首名为“归根”的诗,诗中有“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之句。他去看了“小而极精美”的保利博物馆,并特别提到那里展示的西周青铜器“遂公?S”上98字的铭文,证明了“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顾颉刚对是否实有大禹其人的怀疑是错误的。他前不久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剧中讲的是他所熟悉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和其学生海森伯格1941年在哥本哈根的那次经典而又神秘的会晤。他印象最深的是,“许多年轻人和大学生去看如此学术性的话剧,给人以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气象”。
紧接着杨振宁谈到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苦难深重而后站立起来的历史。他认为,100年以后,假如要讨论20世纪里最重要、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也不是苏联的大革命与解体,而是一,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加了生产力;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第一点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同意的,第二点未必所有人都同意。比如1974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审判文化》:在美国和苏联之外,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第三个强国?不在欧洲,也不在英联邦,当然也不在中国和印度,因为这两个大国极不可能在未来关键性的历史年代里发展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杨振宁强调,汤因比之所以未能看到中国崛起的可能,是没有看到两点: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中国共产党的韧性。
就此,杨振宁展开了他今天全部演讲的精华: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人本文化,基于人和人的关系,所以产生忠、孝、恕、仁等观念;人本文化会发生兼容并蓄、有教无类的观念;人本文化是融合凝聚的文化。人本文化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形成以德治国的政治哲学。他得出结论: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基本原因。人本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坚忍、温顺、勤俭的民风,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加起来,就造成了中国今天崛起的奇迹。
杨振宁毫不掩饰他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21世纪后半叶,中国会变成世界上一大强国。这种乐观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100年自力更生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韧性。
据主办方中科院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已于去年成功举办过两次。该论坛旨在邀集我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普遍关心的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总结实践经验,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记者瞿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