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CERN综合评估
科学时报:期待一个真实的中国生态系统
关键字:生态系统,科学时报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6-06-28  点击率: 245401
   科学时报:期待一个真实的中国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 王卉

 【注:本文是《科学时报》记者王卉在中国生态大讲堂春季研讨会期间和之后,对研讨会报告人和与会人员进行采访后所写的深度报道。】

      如何客观评估过去30年我国生态系统的变化?如何公正评价过去30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又有什么启示能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呢?

时代呼唤生态系统评估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报告坦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有效遏制,六成以上国土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问题又一次凸现在人们面前。

    过去30年生态与环境政策的失误或无为,也是导致全国范围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一位研究人员表示。

    那么,究竟如何客观评估过去30年我国生态系统的变化?如何公正评价过去30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又有什么启示能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呢?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要给中国生态系统把脉,准确判断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这是生态系统评估的基本任务。有研究人员表示。

    生态系统评估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纪远对《科学时报》表示,我国生态系统正在持续退化,其中一些退化是不可逆转的。哪些退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对于哪些退化我们可以加以控制?又有那些退化我们无法控制?现在政府花了大笔的钱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怎么样?要不要继续投?在哪儿投?这些问题老百姓和政府都很关心,都需要通过生态系统评估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回答。

    在生态学界看来,生态系统评估是联系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决策的关键环节。生态系统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生态信息,以消除或减少生态系统管理的不科学性。

    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客观的生态系统评估。也只有通过客观的生态系统评估,才知道生态状况是恶化了还是好转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治理与保护也就有了科学依据。而如果说自然生态系统需要评估,那么人工生态系统更需要评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他在南方红黄壤地区考察时发现,结构单一的人工纯林不仅没有多少好的生态效益,反而会带来诸如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等诸多负面的生态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于秀波认真研究了国家环保总局历年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报告》,明显感到生态与环境信息的不对等。环境方面的信息详尽,而生态方面的信息简约,没有图表和翔实的数据做支撑,也没有落实到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例如对1985年以来的森林、淡水、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变化只用了扭转了恶化的趋势等这类简单的定性文字描述。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生态系统评估的国家需求很迫切,希望做这项工作的科技人员也很多,问题是如何启动?如何组织?这些问题尚没有解决。

    生态系统评估的国际经验

    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信息,就无法拟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目前,虽然我们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取大量数据和信息,但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仍然不足以支持决策。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没有实施针对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评估计划。面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福利和经济发展日益加剧的冲击,20004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了这样的遗憾。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为核心,有来自全球95个国家的1300多位科学家参加,它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各类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从2005330日开始正式陆续发布其评估报告,对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是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采用系统模拟和地球信息科学方法体系,对中国西部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现状、演变规律和未来情景进行了全面评估。作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理事会成员,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评价说:通过综合集成有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数据基础、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能力,增强了对西部生态系统进行连续滚动评估的能力,为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刘纪远把参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过程看作一个学习过程。他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等对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并不是生态系统评估的唯一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对《科学时报》记者介绍说,近年来,美国科学界组织了150名科学家,利用103项生态指标,对美国农田、森林、草地、淡水、城区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于2003年正式发布了第一份美国《国家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为引导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对生态系统状况的评估已进入规范化阶段。报告比较好的一点是所有结论都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并注明来源,即使有些数据暂时没有,也用空白的方式明确注明,以便以后填平补齐。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环境部也实现了国家生态状况评估的规范化,并于1996年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2001年发布了第二份评估报告,今年年底前将发布第三份评估报告。

    总部设在荷兰的环保机构湿地国际已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评估,对中国生态系统评估的进展非常关注,很愿意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与中国同行分享。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晓红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生态系统评估最重要的是开端,技术上的难题不是大问题,可以一边做一边探索,有很多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建立生态科学领域的野外站,在全国各地开展相关观测、试验和示范推广等科学研究工作。为了加强这些生态站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确立生态系统研究目标,并组织联网研究,形成合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目前已经增加到36个生态站。2005年在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也已开始组建,目前共由分布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包括CERN在内的53个生态站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该网络的综合研究中心由CERN的综合研究中心负责建设和运行,挂靠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组长孙鸿烈院士表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生态系统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生态站具有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积累,能够很好地反映生态站建站以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二是生态站大都在所在生态区开展了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对建立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优化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是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技术支撑。

    孙鸿烈说,一个生态系统是在动态变化的,随时在与土壤、大气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通过一般的调查只能知道瞬间的情况,不知道明天、明年的情况。而通过生态站的长期系统持续观测,就可以作出长期的动态判断,捕捉到变化信息,才能知道生态系统是向好的方面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才能判断人工措施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基础数据非常重要,没有它们只能是概念性的、定性的判断。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表示,CERN的科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英美等国家一开始都是单站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网络化。CERN的设计不仅重视单站的观测、实验研究、示范,而且重视同一生态系统类型在不同驱动力作用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尺度上的综合特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不仅有系列的观测数据,有长期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有一大批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研究、了解全国各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他们是开展中国生态系统评估的宝贵资源。

文章分页: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项目2003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北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合作协议签署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
“内陆干旱封闭生态系统中盐渍化防治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中德温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多尺度和不同认识论桥梁国际会议与亚全球评估工作组会议在埃及召开
今天少量投资,明天受益无穷
―健康的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智利生态系统评估专家来地理资源所学习交流
中美生态复杂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项目国际顾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1 页 108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