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合新闻 |
“亚洲通量观测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关键字:观测
时间: 2003-12-17 点击率: 1129488 |
摘 要: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通量观测网(ChinaFLUX)已建成并投入运行1年多,目前8个通量站运行状况良好,并已获得了大量连续性的水、热和碳通量观测数据,实现了阶段性研究目标。 |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通量观测网(ChinaFLUX)已建成并投入运行1年多,目前8个通量站运行状况良好,并已获得了大量连续性的水、热和碳通量观测数据,实现了阶段性的研究目标。
为促进亚洲地区通量观测网与国际通量观测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2003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通量观测网(ChinaFLUX)和亚洲通量观测网(AsiaFlux)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亚洲通量观测研究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芬兰7个国家的气象、环境、生态和地理等领域18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来宾55人。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中国IGBP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泮勤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ChinaFLUX负责人于贵瑞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傅伯杰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于振良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副所长等出席。
会议主要来宾包括: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研究所副部长及亚洲通量观测网主席Yamamoto Susumu教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地球环境部长及亚洲通量观测秘书长Gen Inoue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农业和生物学系通量观测专家Monji Nobutaka教授;国际通量观测网络秘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Lianhong Gu教授;韩国通量观测网主席、韩国Yonsei大学Joon Kim教授;田纳西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系教授John F. McCarthy(USA);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环境部长Masataka Watanabe;美国Campbell公司副总裁、微气象通量观测设备专家Bertrand D. Tanner;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陈家宜教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首席科学家黄耀研究员。
8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就以下几个内容进行了交流:
1.通量观测的微气象学: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和热量通量观测技术和理论、建立较为完善的通量观测微气象学方法等;
2.碳循环的生理生态学:包括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揭示碳循环生物过程的动态变化因素、阐明陆地碳储量空间格局形成的生物地理学机理等;
3.土壤呼吸作用:包括研究不同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过程、确定驱动土壤呼吸的关键控制因子等;
4.陆地碳循环模型:包括瞄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碳循环模型库构建和综合模式对比、分析碳氮耦合模式等;
会议期间举行了一个有近50份科研海报的展览,各位与会人员就海报涉及的专业研究领域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另外,会议组织方还专门举行了两个小型会议:一是就亚洲通量观测与研究的合作以及会议结束后出版论文事宜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二是专门为ChinaFLUX的8个通量站举行了介绍会,充分展示了中国通量网的建设成就,为我国的通量站与各国通量站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本次会议的召开,加强了亚洲各国通量观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交流,明确了亚洲通量观测和研究的目标,提出了服务于全球变化科学和亚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提高了ChinaFlUX在亚太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在亚洲地区的重要作用。
(生态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