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提出“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的判断,我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及时的。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相持阶段”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生态建设的进展,进而分析研究影响森林资源消长及生态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甚至具体分析哪个地区、哪个时段的变化情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把林业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起来,全面地建立起来。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站(即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是具有较深度的功能监测分析能力的监测站,共有23个,其中属于林业系统的有15个站,属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的有8个站。此外,林业系统还有随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而设置的非长期固定的观测站。这些站是在工作若干年后,在工程建设结束后即撤除。因此,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数量不够,布局不均匀,水平参差较大,设施较落后(尤其是林业系统的)。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变化的监测分析需要,当前国家对野外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给予了较大力度和较稳定的支持,已着手准备由科技部主持建“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研究站”平台(其中包括林、草、农、水体、大气成分和特殊环境与灾害等煊?,并计划建成国家级水平的。建站的数量可能不会太多,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多建30个左右,而且需要从部门所属那些有较好的观测手段和多年数据积累基础的监测主体中评审遴选。
从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状况,森林的多种类型、多种状态的情况出发,要系统地搞好监测,至少应有100个有较强监测和研究分析功能的野外监测站,除国家建设的30个监测站外,部门和系统还应有70个站才行,如此,再加上非固定的或半固定的随任务而设置的以百计的野外站点,才能满足森林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需要。我想在国家着手建立国家野外监测工作站的同时,国家林业局也应着手规划全面建设部门和系统长期生态环境野外监测工作站。如果以建设70个监测工作站计,其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所需财政投入和培养所需人才都是需要认真规划。野外监测工作站建成后,其日常运转和开展各项研究,更需要有稳定长期的财政支持。希望国家林业局现在就认真研究此事。我们假设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国家渡过生态建设的“相持阶段”,走上生态整体的良性循环道路,那么,我国林业系统森林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研究体系也应在此时基本建成,从而担负起全面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动态监测任务。 (作者:蒋有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