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关键字:生态   时间: 2007-03-14  点击率: 1415167

 
退耕还林(草)的效益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程,1996-2004年,中央投入1100多亿元的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中,西部地区占了大部分。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西部11个省(区、市),累计投入287.8亿元;退耕还林涉及西部12个省(区、市),累计投入311亿元,占全国的65%,京津风沙源治理在西部省(区)安排退耕还林资金42.2亿元,占资金总额的49.6%;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在新疆、广西1999-2002年年分别累计安排资金2.25亿元和5.25亿元。目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到整个西部地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生态建设工程,并初显成效。据国家林业局最新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与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16.55%相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其中,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也由3.34%提高到了5.86%。实施几年来的退耕还林发展了重要作用,这一点被世人所认可。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西部地区林业建设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操作难度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退耕的技术、资金、劳力的问题,以及西部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问题。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和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是解决我国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生态问题的主战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恢复西部地区生态植被,扼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措施。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意义深远。
 
西部在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为全国的退耕还林(草)树立了样板。陕西省吴旗县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10.33万hm2,在全国第一个确立并实施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的伟大创举,积极探索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特征的生态型农业发展战略的新路子。其奋斗目标是:“一年退耕,两手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果。”坚持一手抓封山禁牧,一手抓舍饲养羊,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林牧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从而为当地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草)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03年底,森林覆盖率由13.2%提高到了18.7%,土壤侵蚀模数由1.53万t/(km2·a)下降到了0.88万t/(km2·a),昔日光秃秃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已被茂密的林草植被所覆盖,一些多年罕见的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鹰等重新出现,许多重点治理区已基本实现了水土下山,泥土出沟,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甘肃省灵台县自1999年以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发动全县上下的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草)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和协议三荒造林21.5万亩,涉及全县16个乡镇、164个村。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县上把落实政策作为激发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的治本措施,严格按政策规定及时足额给退耕户兑现了粮款,先后兑现粮食1031.2万公斤、医疗教育补助费206.24万元。
 
温加宝总理在谈到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时强调:“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尤其是加强与农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贵州省1999~2001年15个退耕还林(草)试点县的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29元提高到2001年的1520元,年增长率为3%,第一产业人口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人口呈上升趋势,试点期间人均GDP稳步增长。
 
通过10年的时间,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使长江中上游生态状况明显好转,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观;再用大约20年时间,即到2030年,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大见成效,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黄土高原、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的生态状况有明显改观;然后再用20年时间,即到2050年,使西北地区适宜治理的区域得到全面治理,宜林宜草土地全部得到绿化,林草有效覆盖率大于60%,建立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结构合理的林草植被体系,基本上实现“山川秀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目前为止我国投入最多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国家财政投入达1800亿元,近两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投入占中央林业投入的60%,退耕还林政策深受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西部各省区积极性高涨,“三大”效益十分明显(见表3)。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闻大中研究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发言指出应强化东北大平原的生态建设
专家呼吁关注冻土退化引发黄河源区生态危机
中国将采用科学体系评估生态资源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上)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下)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环保总局: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仍较脆弱
浙江安吉举行“中国首个生态日”活动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
相关文章分页:  共 69 页 689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