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陈景润活到现在,按照现在的评价体系可能也不会合格,也提不了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歌等全国政协教育界的委员们普遍反映目前高校、科研单位的评价体系不合理。
高歌委员说,现在的评估体系只重论文数量多少、科研经费多少、培养研究生多少,而忽略实质性成果,结果助长了青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轻薄浮躁的研究风气。
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当比例的研究人员还处在做研究、写论文、鉴定评奖,然后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模式上,“课题负责人要花50%~8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种报表、总结、汇报、检查和评估。”
高歌委员说,现在有些青年研究人员由于要应付论文数量,一篇论文分成多篇写,“重复发表、抄袭、联名发表、空洞无物,各种情况都出来了。”
多位政协委员还特别提到,不应该把入选SCI、EI或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作为科研评价的标准。
卢柯委员说,SCIENCE上的文章当然好,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是好东西,但不能反过来说,不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就不是好东西,“不能以它为惟一的标准,国际上也不是以它为标准。”
“应该淡化SCI、EI,鼓励年轻人十年磨一剑,允许年轻人失败。”北京大学教授谢衷洁委员说。
高歌委员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最近他评估了某高校的一位申请博士生导师的德国专家,这位专家几年内完成了2000万元经费的科研项目,培养了将近100个研究生,但是按照我国对博士生导师的评价体系,他应该不合格,因为他没有得过任何奖,发表的论文既没有入选SCI,也没有入选EI,“中国的评价体系和德国差别太大。”这位德国专家对高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