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关键字:生态   时间: 2007-03-14  点击率: 1414991

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特别要重视退耕还林(草)对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作用。从森林资源退化、草场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沙(石)漠化面积扩大、水旱灾害加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研究了西部国土安全问题,探讨了几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效果。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687.1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8%;目前有人口约3.64亿,占全国人口的28.5%。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地处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其生态环境质量与江河中下游地区国土保安息息相关,黄土高原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对黄淮海地区的建设与安全构成威胁,整治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草),可形成“退耕还林(草)—林牧用地增加—土地合理调态—林牧业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良性循环—走向小康社会”的局面。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到2003年,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1377.1万hm2。在全国涉及退耕还林(草)工程的24,个省(市、区)中,西部12个省占有主要地位。
 
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处长江、黄河的上游,是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生态系统平衡枢纽。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过度无序开发,西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干旱和荒漠化等问题突出,自然灾害频率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不仅给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也给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森林资源退化
 
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北地区森林很少。近10年来,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增长,但森林生态系统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的局面,西部地区幼龄林和中龄林很多,分别占全部林地面积的33.5%和32.2%,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差。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西部地区仅有的一些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而且森林质量低,生产功能差。四川省中丘陵地带50个县,森林覆盖率只有3%,其中19个县不到1%。
 
由于森林锐减,开荒种田,造成岩石裸露,干旱缺水严重,“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和血液同价”。水土流失加剧,绿洲沦为荒漠,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成为生态“头号杀手”,1998年洪灾就是对林草破坏之后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大报复,使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调节气候、吸毒滞尘等功能丧失。同时造成动植物种类下降,许多依赖森林生存的动物无家可归。
 
2.草原退化
 
西部地区草地面积3.2亿h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草地生态功能和综合经济价值未受重视,一些天然草地被当作宜农荒地开垦并随后开荒,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了1334万hm2草原,且大部分在西部,其中有50%因生产力逐年下降而被撂荒成裸地或沙地。退化草原集中分布于北方草原带,西部荒漠草原及荒漠山、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每年退化面积约为草原总面积的0.5%。
 
滥挖乱垦、超载放牧和草原鼠害是破坏草原植被的3大罪魁祸首。由于草场的退化,目前我国北方较上世纪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了1/3~1/2,内蒙古荒漠类草原从西部干旱区向东部干旱区推进了50km,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低地草甸和低地盐碱化草甸,因长期超载过牧,草原土壤板结,导致盐分上升,造成草地盐碱化。
 
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西部为291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1.7%,其中黄土高原地区62万km2中有43万km2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侵蚀严重区年侵蚀模数高达1万t/km2。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后年携带16亿t泥沙,含沙量居世界河流含沙量之冠。上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6万km2,80年代增加到56万km2,年土壤侵蚀量达22.4亿t。
 
由于乱垦滥伐,破坏地面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受到破坏。致使河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设施的发挥,造成“小洪水,多险情”的严峻局面,年均损失耕地6.67万hm2,土地质量下降,伴有崩滑流灾害,成为头号环境问题。
 
4 沙漠化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受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简言之,沙漠化也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我国沙漠化土地17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8.2%,西部地区沙漠化面积为169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6%,沙漠扩展的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年均1560km2直接攀升到20世纪末的3436km2。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荒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见表1),致使我国西部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加快(见表2),2000年发生13次沙尘暴,2001年为18次,2002年为11 次,2003年为7次,中国的沙尘暴影响范围达200万km2,少数强沙尘暴影响范围可达长江以北区域以及朝鲜、日本、美国和加拿大。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北方气温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20世纪末干旱化趋势加快,耕地、林地、草地变化剧烈,表土风蚀粗化,常出现沙尘暴,是土壤风蚀最危险的活动因子,导致土壤严重风蚀沙化,沙丘移动扩展。水利设施被沙填埋,淹没农田,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人类生存空间,导致生态难民产生。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在沈阳成立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召开
第四届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保育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贵州省基本形成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框架
四川省全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生态环境创造了海南奇迹
全国首届生态省建设论坛在哈举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移民保护湿地
中国生态计划制定海南省为中国第一生态省  
相关文章分页:  共 69 页 689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